新清河实验
作者简介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及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兼任多种学术刊物编委。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等。著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学术奖励。 王拓涵,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报刊文章50余篇,专著《社区参与行动:坚持与妥协的双赢之路》,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民政部部领导批示,主持及参与课题《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服务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新清河实验”》《雄安新区社区服务体系规划》《中国幸福社区研究》等30余项,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研究等。
内容简介
新清河实验概述 如前言中笔者所述,新清河实验不同于历史上的清河实验,是 当今社会学者在北京的清河地区进行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治理、社会 发展研究相结合的社会学的社会参与实验,也称作“社区干预实 验”。什么是社会学的社会参与实验呢?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30年 代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社会 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韦伯,都以 欧洲的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实验场。社会学传到美国以后, 具有很强社会实践色彩的罗伯特·帕克所带领的芝加哥学派团队的 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参与实验。社会学传入 中国,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 步要晚一些,民国初年,可以视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起步期,当年, 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许多老一代社会学家都积极参与到中国现代 化转型的事业中来,包括陶孟和、李景汉、杨开道、许仕廉、晏阳 初、梁漱溟等学者的社会调查、乡村建设实验,都可以视为早期中 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社会实验。 在这些社会学的社区实验中,就包括“清河实验”。历史上,最 早的清河实验是老一代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仕廉等于1928年开创的, 当时,北平西北部的清河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所以,当时实验的主 要内容是乡村建设,后来由于日军占领北平,历史上的“清河实验” 就中断了。笔者所带领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于2014年又重新开启 了“新清河实验”。今日之清河已非昨日之清河,今日之清河已经变 为城市社区和城乡接合部了。目前,清河由29个社区居委会组成, 也还有城中村社区,社区类型极其复杂,可以视为中国城乡社区演 变的一个缩影。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方面,目前突出问题是社 会发育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不足,所以,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激发社会活力。自2014年初起,新清河实验团队开展了对清河地区 的田野调查、理论构想、样本选择及实验设计,涵盖了社会再组织 和社区提升两大主题,具体分为基层组织改革实验、社会组织实验、 社区空间规划实验、民生保障实验四方面内容。基层组织改革实验, 即通过增设“议事委员”来增强原有社区居委会的社会代表性、社 会自治能力、社会活力和服务居民的能力。社会组织实验重在通过 运营社会组织“社区提升中心”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空 间规划实验重点在推进地区公共空间的参与式规划,综合考虑社区 特征、居民需求和可利用空间资源等现状条件,设计地区性多功能 百姓生活文化活动中心,创新社区生活文化服务中心运营模式。民 生保障实验重点在于创新社区互助居家养老模式,对社区老人,尤 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需求分析,制 定相应支持策略。 如何展开基层调查研究?如何破解基层工作困局?从实验到实践,从问卷到答卷,清华大学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工作近十年, 在实验中求索解决基层治理问题的方法。新清河实验为基层调研提供了一份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