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义文化史

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义文化史
作者: [英]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义文化史
ISBN: 9787521716214

作者简介

  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Tristram Stuart),英国作家和环保活动家,著有《不流血的革命》(2006)和《浪费:全球粮食危机解密》(2009)。他长期致力于改善粮食生产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并在2011年被授予苏菲奖(该奖项由《苏菲的世界》作者设立,旨在表彰致力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组织)。
  从剑桥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在印度新德里做过自由撰稿人,在科索沃做过项目经理,并在媒体上积极发声,呼吁公众关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的浪费。他在29岁时出版了处女作《不流血的革命》,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第二本书《浪费》引发了巨大反响,他的TED演讲《全球食物浪费的丑闻》更吸引了超过百万的观看量。
  作为一名骄傲的免费素食主义者,他在2009年策划了“喂食5000人”活动:5000人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聚餐,免费享用利用被遗弃的蔬菜及其他食物制成的午餐。他后来成立非营利组织“反哺”(Feedback),在全球各地推广此项活动及其他公益项目。

内容简介

推荐序
  《不流血的革命》是一本精彩有趣的书,它以素食主义为线索,讲述了近四百年来的欧洲文化发展史。
  在欧洲文化的语境中,发生在1688—1689年间的英国“光荣革命”常被称为“不流血的革命”,因为那是一场没有暴力冲突和流血牺牲的革命。本书也名为“不流血的革命”,但它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关系,而是特指“饮食革命”。也就是说,从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尝试转变为素食,同时以素食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与自然环境、与自身健康等的关系,由此试图建构一种新的生态秩序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素食这场“不流血的革命”或许更为“光荣”。
  谈到素食,人们心里闪现的第一个词可能是“动物”,第二个词可能是“营养”,第三个则可能是一个问题(不妨把它称为“素食问题”):“关心动物与我获得营养(健康),哪个更重要?”我们会发现,在“常识”的意义上,“素食问题”间接地将人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对立起来,使道德关怀和责难在“困境”中展开张力,也使得这种思考具有剧烈的冲突性。不过,“素食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并非真实的困境,我们需要以科学重新审视“常识”。人们普遍认为,长期匮乏动物性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可能不利于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疾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广义素食的意义上(这时食料范围包括植物和藻类,还包括蛋类和乳品),素食可以完全提供人类所需的每一种营养物质。换言之,素食与全面膳食(这里特别说明,以营养学的规范术语表述,与“素食”相对的概念是“全面膳食”,而不是“肉食”),在营养物质供给覆盖面的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除非是处于供给不足或种类单一的境况,目前的营养学研究尚未发现素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反而是,在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上,素食对健康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因此,那种“常识”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种偏见。在现代科学之光的启蒙下,相信越来越多的偏见都将逐渐呈现出背后的真相。当然,素食主义并不是仅仅出于关怀动物,它更是出于对人的健康、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分配、社会正义、生命意义等多重主题的关切。素食主义处理的不仅是人与动物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些更为深入的议题,都在本书中有相关的精彩讲述。
  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社会思潮,现代素食主义诞生在工业社会。其社会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物质生活的足够丰富为人类反思饮食提供了可能性。素食观念古已有之(往往伴随着宗教而存在),但就如同饥饿时不可能考虑节食,食物匮乏的情境下也无从谈论素食。故而在古代,无论选择何种饮食方式,宏观而言都是被动的妥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物质条件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束缚。人类在饱食之余开始思考饮食的由来与意义,素食从此才是出自理性的选择,方生成伦理的意义。其二,破坏自然引发的灾难为人类反思饮食提供了必要性。19世纪以来工业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球母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严重受损的自然以复仇者的身份闯入人类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应对不及的灾难,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人类不得不重视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明确指出,以肉食品为生产目的的动物养殖业和石化燃料的使用,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两大主因。素食主义作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主题,其严肃性日益突显。
  众所周知,饮食习惯与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在现代素食运动诞生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全面膳食者。那时零星的素食者由于行为私人化,或作为少数群体局限于特定地域,因而没有影响到全世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现代素食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原来的饮食观念世界展开了一个新的境域。自此,环境保护也好,动物保护也好,不再仅仅是“我们”对自然生态的宏大叙事,而是内化成为每一个“我”直接面临的生活抉择。在个体最日常的饮食行为中,伴随着“吃还是不吃”的思索,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无声地逐渐生成。尽管这种抉择是私人性的,尚不具普遍的伦理规范力,但随着对未经反思的生活经验的重新认识,素食主义或将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新伦理观。
  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为“不流血的革命:1600年以来的素食主义文化史”,严格来说,如果副书名中加上“欧洲”两字会更为精确。毕竟本书没有涉及欧洲(和作为欧洲殖民地的印度)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没有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当然,考虑到本书原本是面向欧美世界的读者,本不必苛求。然而,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世界素食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史,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它们在历史上一直以蔬谷为主要食物,则有着更为深厚的素食传统。法国思想家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就说过:“中国伦理学的伟大在于,它天然地并在行动上同情动物。”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东方与西方都在致力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以期将人类与鸟兽草木、与山河大地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
  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由两位台湾学者翻译,笔触华美,文意传神。考虑到两岸在一些语言表述上有习惯用法的差异,同时繁体版中也有一些可以理解的讹误,所以在充分尊重繁体版的基础上,我对本书译文进行了重译和修订,一些段落整块重译,历时约一年。在这一过程中,天津音乐学院外语教研室张烨副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硕士生牛荣荣,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精力!湖岸出版的景雁先生给予了充分耐心和大力支持,编辑韩松先生严谨细致地审读了全稿,并给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在此对以上诸位表示深深感谢!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明精神的蕴含。愿素食带给万物更多的善与美。
王汐朋
2019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
1. 一口气读完欧洲素食主义观念400年演变史,看早期素食者的论述如何塑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为什么你老是被提醒要多吃蔬菜少吃肉
2. 看素食主义运动如何从一小群哲学家、神学家、诗人、革命者的激进思想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球的文化运动,并即便在20世纪有了像希特勒这样的污点后,依然声势不减
3. 看激进素食者的吊诡:素食者约翰·奥斯瓦尔德在法国大革命中鼓吹暴力,以至于托马斯·潘恩训斥他说,“奥斯瓦尔德,你太久没沾肉味了,难怪那么嗜血”
4. 看历史上有名的以及不那么有名的素食者的轶事和八卦:比如,切恩医生会让病人服用水银药丸,然后在开出全素疗法的同时停止水银药方
5. 看东西方在素食思想上的交流和互动:印度的不杀生学说和素食传统对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甘地只是在伦敦学习法律时才重拾素食主义,并在后来将它作为自己非暴力理念的核心之一
6. 看为素食辩护的宗教、伦理、医学、经济学理由,以及同样有说服力的反对素食的理由,并得出你自己的结论:事实上,面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挑战,吃肉,不吃肉,还是少吃肉,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并做出选择的问题
7. (题外话)看作者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免费素食主义),以及他在全球为提高公众对于食物浪费的意识所做的积极努力(参见他的TED演讲)
8. 简体版对繁体版译文进行了修订,天津医科大学副教授王汐朋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