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亲签版
作者简介
熊逸,学贯中西的思想隐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坚持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解剖中国传统文化。 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开设有《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熊逸书院》《熊逸说苏轼·30讲》《熊逸讲莎士比亚》《熊逸·唐诗必修50讲》等课程。
内容简介
为什么武帝用人可以不拘一格? 在班固看来,汉武帝的识人之明不亚于商高宗和齐桓公,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的政府班底人才济济,开创了汉朝的辉煌局面。“汉家隆盛”这个词语,出自《史记·梁孝王世家》中的一段“太史公曰”:梁孝王之所以穷奢极欲,一方面是因为有窦太后的疼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正赶上“汉家隆盛”,这是汉帝国的繁荣期,百姓富足。然而在班固的笔下,武帝一朝才是巅峰。 班固的原话是,“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至于宣帝,班固认为他虽能干,但只是继承了武帝的遗产;宣帝时代的名臣虽然也很出色,但相较于武帝时代的还是略逊一筹。那么,武帝一朝的“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班固讲得很清楚,因为“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也就是说,武帝迫不及待地要建立文治武功,所以才会求贤若渴。而他既有求贤若渴的动机,又有慧眼识人的能力,所以人才如滔滔江水般涌现,成就了这一时期的繁荣辉煌。 如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看历史? 到了武帝时代,汉朝不仅在北方漫长的边境外开边屯田,还因各种机缘巧合,在东方、西方和南方开疆拓土,让帝国版图“胖”了一大圈。然而,我们在这一辑看到,虽然武帝极大地拓展了帝国版图,但这背后既不是利益驱动,也不是耕战制度推动——真正的核心驱动力其实是武帝个人的雄心壮志。杜甫在《兵车行》里写道,“武皇开边意未已”,虽然只是以汉喻唐,但用来形容汉武帝也很贴切。 当然,武皇开边,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是当地人主动归附,武帝顺势接管。接管的时候,武帝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他还很热衷于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从正当性上看,这是尽宗主国对藩属国应尽的责任,而他在履行责任时,也多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而非经济角度。 长此以往,似乎有一种价值观在引导武帝的行动:直辖能力的极限就是帝国版图的极限,大地的极限就是宗主国履行责任的极限。 至此,我们看到,历代君王开疆拓土,行为相同,但背后的动机各不相同——“战国七雄”为的是富国强兵,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秦始皇是因为耕战的制度惯性,汉武帝则是因为他个人的雄心壮志,恰好他也具备了家底殷实,集权体制成形和超长的政治生命这些基础性的条件。 为什么要读熊逸讲解的《资治通鉴》? 市场上常见的《资治通鉴》版本,有翻译版,也有注释版。所谓翻译,是假装《资治通鉴》能穿越到现代来;所谓注释,是假装我们现代人可以穿越回宋代去。但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差距,这两种穿越都很困难。 《资治通鉴熊逸版》既不是翻译,也不是注释,而是串讲——作者熊逸调用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储备,结合最新的学术进展和考古发现,逐字逐句地讲述《资治通鉴》,相当于把这个历史大部头用我们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写了一遍。 这套书的视野可能比司马光本人更开阔,而读者也可以站在作者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