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诗抄

革命烈士诗抄
作者: 编者:李大钊等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0.80
折扣购买: 革命烈士诗抄
ISBN: 978702016323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谭嗣同2首 有 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湖南浏阳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解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已是整整一年,谭嗣同写了这首《有感》。阴冷的时节,低沉的乌云,淅淅沥沥的不尽雨丝,想到天涯尽头的中国台湾岛,或许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感觉今年的春愁漫漫无边,沉重压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化解它。四万万中国人应当向苍天痛哭,追问中国未来的命运在哪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解读 这是谭嗣同最为人知的绝命之作,题写在监狱的墙壁上。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和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说必须有人走,以图将来;也必须有人死,以唤起后来者。对于要自己逃亡避险的劝说,他的回答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深知自己必死归宿的谭嗣同,想起了东汉时的两位著名人物,想起了自己那些已经逃亡的同志。东汉末年的张俭,因弹劾宦官,被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逃亡中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吧?东汉安帝时的杜根,任职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但执行人手下留情而未死。邓太后不放心,派人来检查,杜根装死达三天,眼中生蛆,太后相信他已死,不再检查。杜根终于逃亡,隐伏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谭嗣同将自己视为在等候死亡的杜根。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斗争中,自己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生死去留都是一副忠肝义胆,如昆仑一样巍峨高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位视死如归者的豪气和自信,跃然纸上。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聚集了上万人,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这“戊戌六君子”一同就义。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的遗骸葬在故乡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是一副挽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林旭1首 狱中示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 慷慨难酬国士恩。 欲为君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轻言。 作者简介 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后,与谭嗣同等人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时年二十四岁。 解读 百日维新时,林旭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被推荐给光绪,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一起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不少变法上谕出自其手笔。变法失败后,被捕入狱,他给谭嗣同写了这首诗。“青蒲饮泣”用了《汉书·史丹传》和后汉何进的典故,原指忠臣伏在青蒲团上谏说军国大事,这里回想光绪皇帝与自己在变法上的认同,但已无力回天;“国士”指光绪,表示自己愿为光绪支持的变法献出一切,以报恩典;“千里草”是“董”字拆分,指提督董福祥,后悔没去求助他;“本初”是三国袁绍的字,隐喻袁世凯,言不该轻信他。据记载,接到光绪求救密诏后,林旭与谭嗣同在用武上意见不一致。林旭主张动用甘军首领董福祥的部队,谭嗣同则主张求助于袁世凯,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林旭的这首绝命诗,感慨痛切,用典贴切,含蓄深沉,在壮志未酬的沉痛中,以深刻的教训告诫后人。 陈天华1首 猛回头(节选) 大地沉沦几百秋, 烽烟滚滚血横流。 伤心细数当时事, 同种何人雪耻仇? …… 瓜分互剖逼人来, 同种沉沦剧可哀。 太息神州今去矣, 劝君猛省莫徘徊。 作者简介 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人。清末著名反清革命家、宣传家。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编辑,发表众多政论和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以血泪之声揭露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风行于世,影响极大。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斗争,7日写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8日晨,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时年三十岁。 解读 陈天华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父亲是塾师,自幼就跟着父亲识字读书,经常向人借阅史籍类书籍,尤其喜欢传奇小说和民间说唱。所以,他擅长使用通俗文艺形式来宣传社会革命。选句为《猛回头》的开头与终篇。这部长篇说唱作品,由汉族的悠久历史与动荡,讲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险,痛陈同胞的深重灾难,鞭笞民族败类,赞颂民族英雄;分析古今中外利弊,提出了十条革命主张,呼吁“四万万齐心决死”,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拒外族,复我衣裳”,“吐气扬眉,齐呼中华万岁!”这篇作品一腔挚诚,既通俗又深刻,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陈天华烈士的宣传影响和人格力量是如此巨大,1906年5月陈天华的灵柩运回长沙安葬,各界民众不顾官方阻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 邹容1首 狱中答西狩 我兄章枚叔, 忧国心如焚。 并世无知己, 吾生苦不文。 一朝沦地狱, 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和尔, 同兴革命军。 作者简介 邹容(1885—1905),重庆人。清末著名革命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之名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也慷慨入狱。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年仅二十岁。 解读 《革命军》问世后风行海内外,章太炎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1903年6月,《苏报》因宣传《革命军》被查封,章太炎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与章太炎共患难。这首《狱中答西狩》,是对章太炎《狱中赠邹容》的回赠。章太炎的原诗是:“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赞叹邹容英雄年少,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表示在这生死关头两人须做顶天立地的英雄。于是,邹容写了这首答诗。“西狩”是章太炎的一个笔名,“枚叔”是章太炎的字。诗前四句真挚赞扬章太炎忧国之心和出众才华。后四句表达自己永不屈服的革命斗志:被迫入狱了,什么时候能再去战斗?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你共同兴起了一支革命军啊!这位“革命军中马前卒”,萦绕心中的永远是革命。 徐锡麟1首 出 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1907),浙江绍兴人。清末反清义士。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后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7月6日,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四小时,失败被捕,英勇就义。 解读 徐锡麟在赴安庆上任筹划起义前,对自己的同志秋瑾等人说过这样一番话:“法国革命八十年战成,其间不知流过多少热血。我国在初创的革命阶段,亦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徽去,就是预备流血的,诸位切不可引以为惨而存退缩的念头才好。”起义失败的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先拍一幅照片,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这样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这首《出塞》就是那次壮游所作。相同的边塞景色,相似的报国情怀,显然,唐代边塞诗人那种豪迈壮阔的气概回旋在千年之后的这位爱国者心中。今天,安徽省安庆市最为繁华的人民路一端的僻静处据说是他当年的就义之处,徐锡麟的雕像就矗立在这里——一尊留长辫穿长衫戴眼镜拄手杖的石雕坐像,凝视着远方。 秋瑾1首 对 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作者简介 秋瑾(1877—1907),原名秋闺瑾,东渡日本留学后改名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反清革命组织。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解读 秋瑾精于诗词,其著作辑录成《秋瑾诗词》《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这位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的革命家,性格豪爽,习文练武。这首诗写的是她在日本时的生活剪影和远大志向。这位刚烈女士,有意以痛饮、宝刀这种豪侠男性的特征向世俗观念和传统社会挑战,她曾在诗中明确写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表明自己的一腔热血,不能虚掷,要化为唤起祖国新生的碧涛。 本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中学生朋友课内外阅读,版本完善,编校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