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典百篇美文赏析(精)
作者简介
李雪芹,硕士,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发表论文《从生物多样性谈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图书营销:快消品模式下的编辑定位》《教辅新政:让梦想照进现实》《浅议英语考试改革的现实性》《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才能接地气?》《教辅产品数字化,我们能做什么?》(出版参考2016.10);合编《中国少数民族图集》,译著:《高情商领导》,主编:《沸腾英语语法分层突破》。 徐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社长,有多部作品出版。
内容简介
原文 女娲补天 《淮南子》① 往古之时,四极废②,九州裂③,天下兼覆④,地不周载⑤,火焱而不灭⑥,水浩洋而不息⑦,猛兽食颛民⑧,鸷鸟攫老弱⑨。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 ,冀州平,狡虫死 ,颛民生。 注释 ①《淮南子》:也称《淮南鸿烈》,杂家著作。西汉刘安主编,二十一卷。杂采先秦诸子之说而成,以阴阳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论立说,杂糅儒、法、刑、名,所集思想资料较为庞杂,保留先秦原始资料甚为丰富,也是包含原生态神话素材较多的典籍之一。②四极:四方支天的梁柱。极:栋梁。这里指天柱。废:毁坏,坠毁。③九州:九州大地。古时分天下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裂:塌陷崩裂。④兼覆:完全覆盖(大地)。兼:一并,完全。⑤周载:(把万物)完全承载。周:全,普遍。⑥焱(làn yàn):大火燃烧蔓延的样子。⑦浩洋:浩荡汪洋,洪水盛大的样子。⑧颛(zhuān)民:善良的人们。⑨鸷鸟:猛禽,如鹰、雕、鹫等。攫(jué):鸟兽用爪抓取东西。⑩女娲(wā):神话中女神名。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合称“三皇”。鳌(áo):神话中的巨龟。这句说女娲用龟足做支天的柱子。黑龙:神话中的洪水神。济:救助。芦灰:芦苇烧成的灰。淫水:大水。指洪水。涸(hé):干枯,水枯竭。狡虫:指害人的凶兽猛禽。 今译古代的时候,支撑天空的四根梁柱折断了,九州大地塌陷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大火燃烧蔓延而不熄灭,洪水浩浩荡荡而不止息,猛兽吃掉了善良的人们,猛禽抓走了老人和弱者。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斩断巨型神龟的腿做支撑天的梁柱,杀了洪水神黑龙来解救冀州,堆积芦苇烧成的灰来止息洪水。苍天修补好了,四方的支天的梁柱扶正了,洪水干涸了,冀州安定了,害人的凶禽猛兽杀死了,善良的人们能够生息了。 赏析 本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上古神话。它奇丽的幻想记述并颂扬了人类女祖女娲氏的丰功伟绩。她炼石补天,熄灭大火,消除洪水,杀掉凶禽猛兽,保护了人类。这则美丽的神话的产生,大约同远古时期可能发生过的严重的自然灾变(如地震)及先民们的重建家园的活动有关。作品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拯救人类的英雄女神。值得注意的是,这则神话的语言铿锵有力,句式灵活多变且相对整齐,连续使用的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不仅整齐划一,而且语法结构、修辞手法也取一致,这当是神话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先民不断润色加工的结果。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①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②。 臧僖伯谏曰③:“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④,其材不足以备器用⑤,则君不举焉⑥。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⑦。故讲事以度轨量⑧,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⑨,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⑩,所以败也 。故春蒐 ,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 ,入而振旅 ,归而饮至 ,以数军实 。昭文章 ,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 ,器用之资,皂隶之事 ,官司之守 ,非君所及也 。”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②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年)春天。公:指鲁隐公,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712年在位。如:往,去。棠:地名,也写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北。鱼:通“渔”,捕鱼。用作动词,者:语尾助词。③臧僖伯:鲁国公子姬(kōu),字子臧,封于臧,谥号“僖”,鲁孝公之子。④物:物品,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之类。讲:讲习。大事:指祭祀与兵戎。⑤材:材料,指下文所说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之类。器用:指祭祀与兵戎所用的物资。⑥举:举措,办理。⑦纳民于轨物:把民纳入轨物。轨物,指法度和准则。⑧度(duó):衡量。用作动词。轨量:法度、规矩。⑨章:表明,彰明。⑩亟(qì):屡次。所以:表示原因。蒐(sōu):与下文的“苗”、“狝”(xiǎn)、“狩”,都是田猎的称谓,因季节不同而名各异。三年:指每隔三年,即每三年一次。治兵:与下文的“振旅”,都是整顿部队的意思。入:指在郊外演习结束后,进入首都。饮至:古代的一种典礼。诸侯朝拜、会盟、征伐后,至宗庙饮酒庆贺。数(shǔ):清点数目。军实:指军用器械及俘获物。昭:表明。文章:这里指各种车服旌旗。习:讲习。登:上,装入。俎(zǔ):祭祀时盛祭品的礼器。实:指山林川泽所出产的物品。皂隶:贱役。官司:有关官吏。守:职责,职守。及:涉及,过问。略地:巡视边境。陈鱼:陈设捕鱼用具。矢:通“施”,陈设。 今译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看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大凡物品,如果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它的材质不能用于制造军用器物,那么君主就不必去理会。国君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用演习大事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轨’;择取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物’。既不合乎‘轨’又不合乎‘物’,这就称为乱政。乱政多次出现,这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因此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都是在农闲时间安排的用以讲习军事的田猎活动。每隔三年,要整治军队,举行大规模演习,演习完毕,整治队伍回到宗庙饮宴祭祖,清点军用器物。表明军队车服旌旗的纹饰色彩,分清贵贱的区别,辨明等级伦次,安排少长次序,这都是为了演习威仪的礼制。不能用于祭祀的鸟兽之肉,不能制造军用器物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国君就不必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河湖的物产,只能用作日用器物的东西,都是贱役的小事,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要亲自过问的。” 鲁隐公说:“我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渔具,观赏捕鱼。 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 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意思是说,鲁隐公这一举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去。 赏析 这是一篇以记述臣子谏辞为主要内容的短文。古代国君权力至高无上,因此常常为所欲为。“开明”的君主尚能从谏如流,而淫乐的君主则往往我行我素,置传统的礼法于不顾,执意“观鱼”的鲁隐公就是一个不肯从谏的典型。 臧僖伯从维护礼法的原则出发,劝说鲁隐公不要为了个人玩乐而远离国都前去看人捕鱼,而要为臣下与民众做出表率。他的谏辞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礼法的一个侧面,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臧僖伯陈述田猎、习武等国家大事,言之凿凿,句句在理,不仅可从中看出他善于辞令,还可看出他的文化底蕴。 臣下苦口婆心,国君置若罔闻,于是在《春秋》一书中留下了鲁隐公“矢鱼于棠”的“非礼”行为的记载。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惟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⑤,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⑥,不亦诬乎⑦?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⑧,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⑨?”对曰:“尤而效之⑩,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 ,且旌善人 。” 注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公元前637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从亡者:跟从晋侯一起逃亡的人。②介之推:也叫介子推、介推,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禄:古代官吏的俸给,通常折算成粮食支付。这里指赏赐。③及:到。这里指给予。④惠:晋惠公,即夷吾。怀:晋怀公,惠公之子,名圉。⑤置:立。⑥二三子:犹言“那几个人”,指“从亡者”。⑦诬:欺骗。⑧义:把……视为正义。用作动词。⑨怼(duì):怨恨。⑩尤:过错,罪过。效:效法,仿效。绵上:晋国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为之田:作为他的祭田。志:记下。旌:表彰。 今译 晋文公赏赐曾随他一起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没有谈论禄赏,禄赏也就真的没有颁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九个儿子中,现在只剩晋文公一个了。惠公、怀公没有什么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还没有断绝晋国的世系,晋国一定会有一位君主的。继承晋国王位的,不是晋文公还能是谁呢?这实际上是上天要立他,但那些跟从他流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胡说吗?偷别人的钱财,还被叫作盗贼,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劳把那看作是自己的呢?居于下位的人认为他们的罪过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又赏赐这种奸诈的行为,这样上下互相蒙蔽,我很难与他们相处。”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赏呢?否则就是死了也会穿冬衣。冠(guàn)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浴:洗浴。沂(yí):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风:迎风纳凉,用如动词。舞雩(yú):当时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与(yù):赞同。让:谦让。 今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陪着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都大一些,你们别因此而拘束。你们平素闲居,就说过:‘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的人了解你们(要请你们去做事),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大国之间,外有军队侵略它,内又加上灾荒;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过后,可以使它的民众人人勇武,而且懂得礼义之方。”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办?” 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过后,可以使它的民众人人富足。至于制礼作乐,那得等贤人君子去做。”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办?” 回答说:“不敢说我能怎么样,只能说我希望多学习。祭祀的事情,或者参加外交盟会,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名小小的司仪。” 又问:“曾点,你怎么办?” 曾点弹瑟的声音慢慢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了瑟,就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同他们三位讲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穿定了,我带着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儿童,到沂水去沐浴,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做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晳落在后面。曾晳说:“那三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问:“先生为什么对仲由微笑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不谦虚,因此我对他微笑。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一个国家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地盘就不是一个国家呢?公西赤说的就不是国家吗?有宗庙,有诸侯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是什么?公西赤要做小司仪,那谁还能做大司仪呢?” 赏析 《侍坐》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选自《论语·先进篇》。这个片段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谈话,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之下,子路等四人先后各言其志,最后孔子阐明己意,表现了他的“为国以礼”的思想主张和热爱音乐与自然的乐天的生活情志,同时也反映了孔子日常教诲弟子的一般情形。 《侍坐》虽以记言为主,但也能把事件记述得层次井然,首尾完整。其次,于记言的同时,以简洁传神之笔写出了人物的举止风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重点记述了孔子,写他听了子路的话后的反应是“夫子哂之”,表现了其思想的深沉和举止的稳重。写子路回答孔子时是“率尔而对”,足以显出他的轻率。写曾晳听到孔子的问话便“舍瑟而作”,则可见出他的恭谨态度。最后,本文的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简明通俗,易读易懂。人物的对话,特别是孔子的话中,大量运用虚词,以模拟声口语态,如“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一句中虚词占一半以上。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③。 遇诸涂④。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迷其邦⑥,可谓仁乎?” 曰⑦:“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⑧,可谓知乎⑨?”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⑩。”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注释 ①阳货:人名,又叫阳虎,是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见:使谒见。②归:同“馈”,赠送。豚(tún):小猪。这里应是蒸熟了的小猪。③时:窥伺,探听。亡:不在。往拜之:去回拜阳货。孔子收到豚应该回拜,但他不愿见阳货,所以探听阳货不在家时前去回拜。④遇诸涂: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涂:同“途”,半路上。⑤曰:仍是阳货在说。⑥怀:动词,把东西塞在怀里。宝:这里比喻聪明才能。迷:使混乱。邦:指国家。这句连下句两句是说,你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使你的国家一片混乱,这可以叫仁爱吗?因为孔子提倡仁,所以阳货这样诘难他。⑦曰:指孔子回答说。一说,这里的“曰”和下文的“曰”,都是阳货自问自答。⑧好(hào)从事:指喜欢从事政治活动。亟(qì):屡次。失时:失去时机。⑨知(zhì)同“智”。⑩日月:指时间。岁:年岁。我与:犹言等待我。仕:做官。 今译 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个蒸熟的小猪。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就前去拜见他。 两人在路上碰了面。阳货对孔子叫道:“过来,我跟你说话。”接着又说:“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使你的国家一片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 孔子答道:“不可以。” “喜欢做官,却一再地错过机会,这可以叫作聪明吗?” 孔子答道:“不可以。” “时光消逝了,岁月不待人。” 孔子说:“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赏析 本文见于《论语·阳货篇》,记述了孔子同持不同见解的阳货的一段交往。 阳货,又名阳虎,当时任鲁国正卿季氏之宰,以大夫身份把持朝政。他对孔子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出语不敬,吆吆喝喝。孔子虽然只是个“士”,地位低于阳货,却不肯依附这样一个野心勃勃、不知自谦的政客。于是,他采取了规避不见、巧妙周旋的策略。口头上“吾将仕矣”,而实际上,在阳货当政期间,孔子始终不肯出仕。“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坚持着他从政的原则,表现出刚正不阿的节操。 本文叙述语言简练传神,人物语言各有本色。阳货、孔子两个人物的神情心态刻画得活脱生动,如在目前。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②,比其反也③,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④。” 曰:“士师不能治士⑤,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⑥。” 曰:“四境之内不治⑦,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⑧。 注释 ①《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孔子学说继承者,儒家重要代表人物。②妻子:老婆孩子。之:往。③比:及,等到。反:同“返”。④弃之:同他绝交。弃,抛弃,断绝。⑤士师:官名,掌管狱讼和刑罚。治士:管理下属。⑥已之:免掉他的官职。已,止。⑦四境之内:指国境之内。⑧顾:看。 今译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顾,而自己去楚国游历去了,等他返回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该怎么办呢?” 宣王说:“跟那个人绝交。” 孟子说:“如果掌管刑罚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该怎么办呢?” 宣王说:“撤掉他的官职。” 孟子说:“如果一个国家境内治理得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宣王左顾右盼,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赏析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番内容简短、貌似闲谈的对话。孟子向齐宣王提出的三个问题,表明了孟子对国君治国的看法。在他看来,就像友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朋友应当同他绝交;就像法官管不好他的下属官吏,应该撤他的职一样,国君治理不好国家,丧失责任,也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孟子的这种看法,同他对置人于死地的统治者的谴责和认为对暴君可以“征诛”的主张相一致。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当时腐朽暴虐的统治者的一种批判。 孟子只提出三个问题,就使得齐宣王无以应对,足见孟子言辩的犀利和技巧的高超。这段对话的最大特点是“三问”之间形成类比,靠逻辑的力量,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见宣王已经心知肚明但不敢说出的结论。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是因为“三问”具有可以类比的共性,那就是三者都包含着一致的道理——敷衍塞责的人理应受到惩罚。最后一个问题看似突如其来,实则发问者早有“预谋”。先以轻松的前二问令宣王不加防范,认可结论,得出大前提,继而直奔要害,迫使宣王陷入逻辑困境,也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文章的讽刺意味也就由这简短的结尾中显示出来了。 染丝 《墨子》①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②:“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③,而已则为五色矣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⑤。 注释 ①《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由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反映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②子墨子:墨子,前一个“子”是老师的意思。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③必:同“毕”。④而已:完了,了结,然后。⑤染:染色这样的事情。 今译 墨子看见染丝的感叹说:“将丝染上青色就是青丝,染上黄色就是黄丝。所进入染缸的丝变色了,颜色也变了。五种颜色加进染缸,然后就染成五色了。所以染丝不可不慎重呀。”不仅仅是染丝这样,国家也有染色这样的事。 赏析 这是一则寓理于事的小品,它以染色为事例,说明环境对事物、社会对人生的影响巨大的。 文章开始先谈染色,谈得细致而透彻,为后面揭示主题做了充分的铺垫,所以后面一句“国亦有染”,境界顿生,把整个前面关于染色的文字都赋予了社会含义,可谓画龙点睛。 劝学 《荀子》① 君子曰②:学不可以已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⑤,以为轮⑥,其曲中规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⑧。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⑩。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 ,福莫长于无祸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檝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躁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 ,禽兽群居 ,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 ,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 注释 ①《荀子》: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荀子的说理散文集。荀子:(生卒年不祥)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荀子是继孟子后出现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后至楚,做过楚国的兰陵令,终老于楚。《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作,少部分是其弟子手笔。《荀子》一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宣传了“天行有常”的天道观,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强调后天教育与隆礼重法的作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要求。《荀子》的文章多是长篇大论,且每篇有一中心论题,逻辑严谨,说理透辟,淋漓尽致,畅所欲言;语言精练,文采飞扬;常常巧用类比,反复申说,文章辞藻丰富,风格淳朴。②君子:古书中引用前人言论,往往称君子曰。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较高的贤人。③已:停止,这里指废弃。④青:前一个青字指一种可以染青色的染料靛(diàn)青;后一个青字是形容词“青”(颜色)。蓝:一种草,可以制靛青。⑤木直中(zhòng)绳:这句是说,木生得直,符合绳墨的要求。绳:或称绳墨,是木工画线取直的工具。⑥(róu):用火熏灼木材,使弯曲变形。⑦中(zhòng)规:符合规的要求。规:木工画圆的工具,如圆规。⑧槁(gǎo)暴(pù):指枯干。暴:同“曝”,晒干。挺:挺直。使之然:使它(指木)这样的。⑨金:指金属的刀斧等。就:靠近,这里指刀斧等放到磨刀石上磨。砺(lì):磨刀石。⑩博学:广泛学习。日:每天。参(cān):检验,检查。一说参同“三”,三次。省(xǐng):省察。省乎己:是说省察自己。知:同“智”,知识,见识。行:行事,行为。过:过失。临:面临。谿(xī):这里指山谷。先王:指前代的圣君明主。遗言:指先王遗教。干:古代的一个小国,被吴国所灭。这里代指吴。夷:古代东方的一个民族。貉(mò):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诗》:《诗经》。下引诗见《小雅·小明》。嗟:感叹词。尔:你们,指下文之君子。恒:常。安息:安然歇息。靖(jìng):同“静”。共:同“恭”。静恭,犹敬慎。尔位:你们的职位。好(hào):喜爱。正直:指正直的品性。这两句意谓君子要重视和谨慎于职守,追求正直的品德。神之听之:神在察听着你们的所作所为。介:助,给予。景:大。神:指儒家追慕的道德修养最高的状态。化道:化于道,指受道的教化熏染,使气质有所变化。长(cháng):与上句“大”近义。须臾(yú):片刻。跂(qǐ):踮起脚尖。博见:指看见的地方大。见者远:指远地的人也能看见“登高而招”的人。疾:这里指呼声高而有力。彰:清楚。假:借,借助。舆马:车马。利足:指善于走路的脚,快脚。致:达到。檝(jí):同“楫”,船桨。舟檝,指船。能水:会水,善于游泳。绝:横渡。生:指人的本性、资质。假:凭借,借助。蒙鸠:鸟名,又名巧妇鸟,善于做窝。背赤褐色,尾短。编之以发:用发把巢编结起来。苇:芦苇。苕(táo):芦苇的穗。系(jì)之苇苕,把巢系在芦苇上。所系者然也;所系的地方(不对)使它这样。意谓巢系的不是地方,造成了恶果。射(yè)干: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二三尺,夏秋间开黄红色花,根可药用。临:下临。渊:深潭。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名飞蓬。扶:扶正,扶直。涅(niè):黑泥。兰槐:一种香草,其根名白芷(zhǐ)。其: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渐:浸染,浸泡。滫(xiū):臭水。庶人:百姓,这里是指一般人。服:佩戴。游:交游。就:接近。所以:所用来……的方法。邪(xié)僻(pì):指不正当的行为品行。物类:指各种事物。起:发生,兴起。始:原因。象:依据。象其德,依据他本人的德行。蠹(dù):蛀虫。怠慢:懈怠疏慢。乃作:于是发生。强:刚强。柱:读为“祝”,折断。柔:柔弱。束:受约束。构:集中。施:放。薪:柴火。燥:干燥,这里指干柴。湿:指潮湿的地方。畴:同“俦”,类。群:指同类的鸟兽各自成群。是故:于是,所以。质:箭靶。的:箭靶的中心。醯(xī):醋。(ruì):同“蚋”(ruì),蚊类的小虫。所立:立身的根本。而神明自得:则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超人的智慧。而:在这里是“则”或“于是”的意思。神明:大的智慧,超人的智慧。得:获得。(kuǐ)步:跬步,半步。踬:同“跬”。骐骥一跃:骏马飞跃一次。骐骥:骏马,良马,据说日行千里。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那笨马走上十天也可以致千里,它取得成绩的原因就在于不停止前进。驽马:劣马,笨马,只可日行百里的慢马。驾:车马一日的行程为一驾。十驾:是十日的行程。功:功效,成绩,这里指驽马十日的行程。不舍:不舍弃,指不停止前进的脚步。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用刀雕刻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切断。锲:用刀刻。镂(lòu):雕刻,指雕刻成器物和花纹。螾(yǐn)无爪牙之利: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螾:同“蚓”,即蚯蚓。利:锐利。黄泉:地下的暗泉。用心一也:专心致志,精力集中。蟹六跪而二螯(ào):螃蟹虽然有六条脚爪和两只尖利的蟹钳。跪:足,腿脚。六跪,这是荀子的误笔,实际上蟹有八跪。螯:指蟹钳。非蛇蟺(shàn)之穴而无可寄托者:(蟹虽有八足二螯)然而不是待在蛇或鳝鱼的洞穴里自己就没有寄托的地方。蝗:同“鳝”,鳝鱼。用心躁也:是因为它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的缘故。躁:浮躁,不专一。是故无冥冥(míng)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所以如果没有精诚专一的精神就不会取得显著的智慧。冥冥之志,精诚专一的精神。昭昭之明,昭然显著的智慧。无惛惛(hūn)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不埋头无声地工作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惛惛之事:指埋头苦干,用心专一地工作。行衢(qū)道者不至:误入歧途的是不会到达目的地的。衢道:在这里是“歧路”的意思。事两君者不容:同时侍奉两个国君的人必然不会被两个君主所容纳。事:侍奉。容:容纳。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而都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都听得很真切。两视:同时看两种东西。明:看得清楚。两听:同时听两种声音。聪:听得清楚。螣(téng)蛇无足而飞:神龙螣蛇虽然没长脚却可以腾云驾雾飞翔在空中。螣蛇:神话中的龙,能够兴云飞雾。鼫(shí)鼠五技而穷:鼫鼠虽然有五种技能,(但因其哪一种也不能精诚专一)行动却十分困难。五技:是说鼫鼠有五种技能:即能飞却不能上屋,能爬却爬不到树梢,能游泳却渡不过小河,能挖洞却不能藏身,会跑却逃不脱人的追捕。穷:困窘。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精心饲养着七只小鸟。尸鸠:即布谷鸟。其子,指雏鸟。据说尸鸠饲养七只雏鸟,平均对待而始终如一,早上自上而下,晚上自下而上地喂养。这是起兴的诗句,用以引起下文。诗出《诗经,曹风·尸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善人和君子的行为举止始终如一。淑人:善人。其仪一:他的仪容始终如一。仪:仪表,引申为行为举止。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他的行为举止始终如一,思想专一如同紧系的绳结那样难以分散。结:紧紧结合在一起。本指绳类打成疙瘩。故君子结于一也:所以君子的言行应该把目标始终集中到一点上,不轻易中途变化。瓠(hù)巴:人名,楚人,善鼓瑟。流鱼:一作“沉鱼”,水底之鱼。出听:浮出水面听鼓瑟。伯牙:人名,楚人,善弹琴。六马:天子之车六马,这里泛指马。秣(mò):喂马。仰秣,指正在吃饲料的马,仰起头来听弹琴。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没有什么小的声音听不出来,没有什么隐蔽的行为不显露出来。润:显得滋润,长得好。崖不枯:崖岸不显得干枯。积:积累。安有:哪里有,怎会有。 今译 君子说:学习不能停止。青色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块是用水冻成的,却比水更凉。树木生得笔直符合绳墨测量的要求,把它加热烤弯制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完全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加热烘烤使它弯曲的缘故。所以木材接受墨线矫正就会直,金属经过磨刀石的磨砺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反复反省自己,那么心智就会聪明,行为就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远;不面临山谷,就不知道地的厚重;不听听前代圣明君主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吴、越、夷、貉四国所生的婴儿,初生时的啼哭声相同,长大后他们的习俗却不一样,这是后天的教育使他们有了这样的差别。《诗经》说:“啊,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你们要恭谨从事,恪尽其职,追求正直的品德。神明会察听你们的表现,并赐给你们大福。”所谓神,没有什么比受到道的熏陶感化更大;所谓福,没有什么比免祸更大。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过,不如片刻工夫学到的多;我曾经踮起脚来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眼界更开阔。登上高处向人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够看到;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响,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赶路的人,并不是脚步快捷,却能远行千里;借助舟船行路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蒙鸠用羽毛来筑巢,用毛发把巢编织起来,然后把巢系结在芦苇枝上。一阵风吹来,芦苇枝折断了,鸟蛋破了,小鸟死了。鸟巢并不是不完整坚固,而是系结的地方不好才造成这种后果的。西方有一种树,名叫射干。树干长仅四寸,生长在高山顶上,面临着百丈深渊。树干虽不长,但由于生长在高山上,地势使它显得很高。飞蓬生长在麻中,不用扶持就长得很直;白沙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一起变成黑色。兰槐的根叫作白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戴它。白芷的质地不是不美,是用来浸泡它的东西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一定选择风俗淳厚的乡土,出游结交一定接近有学问的贤士,这是因为君子要防备邪恶小人而接近刚正之士的缘故。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一定有它的开端;一个人荣誉与耻辱的到来,一定反映着他本人德行的优劣。肉腐败会长出蛆虫,鱼枯烂会生出蛀虫。人懈怠懒惰,忘乎所以,灾祸就会随之发生。强硬的东西容易导致折断,柔软的东西容易受到约束。身上有邪恶污秽的行为,怨恨就会集中在身上。同样地把柴草放在地上,火总是烧向干燥的柴草;同样是平地,水总是流向潮湿的地方。草木总是同类的生长在一起,禽兽也总是成群地聚居在一块,万物各自归属于自己的类别。因此,箭靶的靶心张设在那儿,弓箭就会向它射去;林木茂盛了,斧头就来到了森林;树木繁茂成荫,群鸟就会栖息在那里;醋酸了,蚊虫就会聚集在那里。所以说话有时会惹出祸患,行动有时会招来羞辱,君子立身处世要谨慎啊! 泥土堆积成高山,就能兴风作浪;水滴汇积成深渊,就会成为蛟龙生长的地方;累积善行成为美德,就会获得超人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的思想品德。如果不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远行千里;不积聚细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大海。骏马飞跃一次,不能跨出十步;劣马走出十日的行程,取得成效是因为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用刀雕刻东西,如果半途而废,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切断;雕刻而不停顿,金属、石头也能刻成器物或花纹。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黄泉,因为它专心致志,精神集中。螃蟹虽有六条脚爪和两只蟹钳,然而除了蛇或鳝鱼的洞穴,自己就没有寄托的地方,这是因为它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所以如果没有精诚专一的精神,就不会有昭然显著的智慧;如果不埋头无声地工作,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误入歧途的人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国君的人不会被两个国君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而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都听得很真切。螣蛇虽然没长脚却可以腾云驾雾在空中飞翔,鼫鼠虽然有五种技能,却行动困难,陷入窘境。《诗经》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精心饲养着它的七只小鸟。那些善人和君子,他们的行为举止始终如一。他们的思想专一,如同难以解开的绳结。”所以君子的言行应该把目标始终集中到一点上。 从前,楚人瓠巴弹瑟,水底的鱼浮上水面倾听;楚人俞伯牙弹琴,正在吃草料的马也仰起头来。所以没有什么小的声音听不出来,没有什么隐蔽的行为不会显露。有美玉在山上,草木显得滋润;深渊里长出珍珠,崖岸不显得干枯。大概是行善而未积累成德吧,否则怎么会行善而不被人知道呢? 赏析 这段文章选自《荀子·劝学篇》。是该篇开头一大部分。文章的主旨在于阐明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修养品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指出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循序渐进的不间断的学习而取得成就。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有待后天的学习与培养。因而,文章一开头就用生动的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着提出一个“善假于物”的问题,既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又形象地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善假于物”就是不能“终日而思”而应以不懈的精神学习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锲而不舍”,积少成多,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这篇文章说理精密,观点正确,至今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劝学》(第一部分)作为一篇说理散文,其主要特点有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说理态度恳切,阐述观点透彻。为了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中的事例作为喻体,通过巧譬博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明白具体。文中几个段落里都有这类比喻。 其次,在语言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点。多用排比句,整齐畅达,便于记诵,增强表达效果。层出不穷的排比句多很简洁,寓意深刻,其中的一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已经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 和氏璧 《韩非子》①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②,奉而献之厉王③。厉王使玉人相之④,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乃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⑥。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⑦?”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⑧,贞士而名之以诳⑨,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⑩,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凡55篇、20卷。韩非:(约前280—前233年),韩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②璞:未经加工的含玉的石。③厉王:史载楚国无厉王,此系假托。④玉人:玉匠。⑤薨:古代对王公、诸侯的死称薨。⑥泣:哭,这里引申指眼泪。⑦奚:何,为什么。⑧题:品评。⑨贞士:正直的人。⑩理:治理,这里是处理、加工的意思。 今译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石,捧着它进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匠相看,玉匠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和氏在骗他,便砍掉了他的左脚。 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玉石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辨认,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欺骗他,便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和氏便抱着玉石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眼里流出了血。文王听说了,派人问和氏为什么这样痛哭,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这样悲伤呢?”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被砍脚,而是悲哀宝玉被说成是石头,正直的人被诬为欺骗的名声。这是我之所以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便命令玉匠处理这块石头便得到了宝玉,于是命玉石为“和氏之璧”。 赏析 本篇选自《韩非子·和氏》,它用一块璞玉的命运告诫后人,美好的东西,开始往往不能被人们所认识。而对于掌握了真知的人,要想证明自己的正确,需有坚持己见的勇气甚至牺牲生命的精神。 全文共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第一、二自然段,写和氏对璞玉的坚持,从厉王到武王,从左足到右足,用生命去维护一种真知,竟有如此惨烈的程度,也为下一层意思的展开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层意思即第三自然段,俗话说: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而和氏就有这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精神。这一段突出刻画了和氏性格的坚韧和追求的执着,“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这远远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而对于悲伤的解释,则把和氏对一块玉的坚持升华到极致,这种超乎常人的坚持,并不是对玉本身,而是对真的追求,对真假不分的抗争,这也正是这篇小品的深意所在。 第三层意思是最后两句话,所谓真的假不了,文王理玉得宝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和氏毕生追求的价值。读者也可以从中品味到,对真的不懈追求就像宝玉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本小品记述简朴,描写生动,蕴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①,先自度其足②,而置之其坐③。至之市④,而忘操之⑤。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⑥。”反归取之。及反⑦,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①履(lǚ):鞋。②度(duó):量。③坐:座位;“坐”通“座”。④之:往,到。⑤之:指尺码。⑥度(dù):尺码。⑦反:通“返”。 今译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他先量完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到了集市,却忘记带尺码了。他选定了一双鞋,对卖鞋的说:“我忘记带尺码了。”于是又返回家去取尺码。再回来,集市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去试穿一下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赏析 这则寓言故事嘲讽的是那种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相信书本的教条主义者。从中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被一些死教条束缚住手脚。那样必将会成为千古笑柄。 薛谭学讴 《列子》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②,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③。抚节悲歌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⑤。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①讴(ōu):唱歌。②穷:尽,到终点。③衢(qú):大路。④抚节:轻轻地抚摩着拍板。⑤响:回声。遏(è):阻止。 今译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阻止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敲着拍板,慷慨激昂地引吭高歌,歌声振动了林间的树木,遮住了天上的行云。 薛谭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终生也没说过回家的话。 赏析 这则小故事记述了薛谭学习唱歌的经过,情节虽简单,但起伏跌宕。薛谭骄傲自满的神态跃然纸上。而秦青的神情更是惟妙惟肖,结果出人意料。这样叙述既展示出秦青的教育思想,也推动了情节发展,增添了故事的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朝三暮四 《列子》 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③,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⑤。 注释 ①狙(jū):猕猴。②口:口粮。③匮(kuì):不够、缺乏。④芧(xù):橡,实。⑤伏:降伏,驯顺,服帖。 今译 宋国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他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狙公省下家中的口粮,满足猴子的要求。不久,粮食不够了,他想把猴子的口粮减少些,但又怕猴子们不驯服,就先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果,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了嫌少,都站起来,面有怒色。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以后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该够了吧?”猴子们听了,都俯首帖耳,表示满意。 赏析 这则故事至今仍有它的现实意义: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应看到问题的实质。猴子的一怒一喜,刻画了它们的愚蠢,令人哑然失笑,在这种笑声中,人们不免想到:猴子永远只是猴子。 荆人遗弓① 《吕氏春秋》②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③:“去其‘人’而可矣。” 注释 ①荆:周代楚国又名“荆”,在现两湖地域。②《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前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③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今译 荆国有人丢失了弓,却不肯寻找,说:“荆人丢了,荆人得到了,又为什么要寻找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去掉‘荆’也可以。”老子听到这件事说:“去掉‘人’也可以。” 赏析 这则寓言蕴含着两层寓意:一是读者可以感觉到孔子和老子在语言使用上的睿智,虽然每次只减一个字,但使“遗”和“得”的意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是从字词的减少中,读者可以体味到古代圣哲以天下为怀,不斤斤计较一己得失的胸襟。这篇寓言语言简劲,寓意精妙,很有回味的余地。 曾子易箦 《礼记》 曾子寝疾①,病②。乐正子春坐于床下③,曾元、曾申坐于足④,童子隅坐而执烛⑤。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与⑦?”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⑧:“呼⑨!”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⑩,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 ,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 ,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 ,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 注释 ①曾子:鲁国人,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寝疾:卧病。②病:病重。③乐正:官名,公室乐官。子春:曾参的弟子。④曾元、曾申:都是曾参的儿子。⑤隅(yú)坐:坐在墙角。⑥华而睆(huǎn):华美而光滑。这里说的是席子。⑦箦(zé):竹席。⑧瞿(qú)然:惊惧的样子。⑨呼:喔,哦。表示将要发问的声音。⑩季孙:鲁国大夫。易:更换。革(jí):危急。变:移动(身体)。幸:希望。彼:指“童子”,书童。细人:小人,见识浅陋的人。得正而毙:合乎礼而死。毙:指死。没:通“殁”(mò),死。 今译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很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曾子的脚旁,一个僮仆拿着蜡烛坐在墙角。那个僮仆说:“那席子既华美又光亮,是大夫用的吧?”子春阻止他说:“别说话!”曾子听见了那僮仆的话,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说:“哦!”僮仆又说:“那席子既华美又光亮,是大夫用的吧?”曾子说:“是的,是季孙氏赏赐的。我因为生病没能更换它,曾元你扶我起来更换掉这张席子!”曾元说:“您的病情危急,不宜于转动身子,希望挨到天明,我再把席子换掉。”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这个僮仆。君子爱护别人是根据道德;小人爱护别人,是使人取得暂时的安逸。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只要能够合乎礼制而死,那就行了。”曾元只好扶他起来,更换了席子,等曾子回到床上,还没有躺好就死了。 赏析 儒家重视周礼,把礼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人行为的准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来临而“礼崩乐坏”,因而僭礼行为屡有发生,本文所记的小故事即为一例。鲁国大夫季孙氏把大夫才可享用的席子送给不曾做过大夫的曾参,曾参竟铺上使用了它,这显然违背了各个等级所应奉守的礼。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揭露违礼行为,而在于赞扬曾参知错即改的守礼精神。卧病在床并且病情很重的曾参听到童子的提醒,立即瞿然而呼,不顾病危的处境,坚持要起身换掉席子。换席后,未及身安就死去了。文章宗旨是显而易见的,以“曾子易箦”的故事告诉人们,“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曾参是以身护礼的典范。 本文对几个人物的举止、情态有简洁而生动的描绘。用字不多,但表意确切。人物对话,毕肖声口。童子的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曾参的表态决断,语重心长,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苛政猛于虎 《礼记》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①,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②。”而曰③:“然。昔者吾舅死于虎④,吾夫又死焉⑤,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⑥?”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⑦: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夫子:先生、老师,指孔子。式:同“轼”,车前的横木。古时男子乘车取站姿。在车上表敬意时,就低下身子用手扶轼。这里孔子扶轼,是对妇人之哭表示关注。②壹:的确,确实。重(chóng)有忧:有多重的忧痛,即连着有好几件悲痛的事。似……者,像……的样子。③而:乃,就。这里是一种特殊用法。④舅:公公,丈夫之父。⑤焉:于此,指虎。⑥去:离开。⑦小子:年轻人,年长者对晚辈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载。 今译 孔子从泰山旁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得很哀伤。先生俯身扶拭倾听哭声,让子路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子路问:“您哭得这么伤心,真像是接连发生了几件悲痛的事。”妇人就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于老虎,后来,我的丈夫也死于老虎,而今我的儿子又死于老虎。”先生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回答道:“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先生说:“年轻人,记下来: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 赏析 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下》。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出于这种理念,针对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百姓实施的征敛无度、严刑苛法的虐政,儒家往往能较为激烈地予以抨击。这篇著名的小故事,用猛虎比喻苛政,恰当深刻,语中要害,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文章通过一个家庭悲惨遭遇的典型事例揭示苛政杀人的主题,以具体的人物形象诉诸读者的情感与良知,收到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妇人之哭哀戚之至,令人同情;一家三代人惨死于虎口仍不愿离开这个苛政达不到的地方,更把苛政之害民暴露无遗。反对苛政应该说是个严肃的大题目,而“孔子过泰山侧”只是一篇简短的小故事。小故事中没有一句正面议论苛政,而苛政之荼毒百姓的罪恶本质却昭然若揭,这正是文章妙处之所在。 登徒子好色赋① 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②:“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③,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④?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⑤,肌如白雪;腰如束素⑥,齿如含贝⑦;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⑧。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⑨,齞唇历齿⑩,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注释 ①《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的一篇代表作,《昭明文选》把它放在情类赋里。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曾经侍奉楚顷襄王。喜好辞赋。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十六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登徒子好色赋》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宋玉而作。 ②短:说人坏话。 ③微辞:婉转而巧妙的话。 ④说:理由。 ⑤翠羽:翡翠鸟的青色羽毛。 ⑥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素:生绢。 ⑦贝:白色的海螺。 ⑧惑阳城,迷下蔡:使阳城、下蔡两地的男子着迷。阳城、下蔡是春秋时楚地,为楚国贵族封地。 ⑨挛(luán):卷曲。挛耳:蜷耳朵。 ⑩齞(yàn)唇历齿:稀疏又不整齐的牙齿露在外面。齞:牙齿外露的样子。历齿:形容牙齿稀疏不整齐。 旁行踽偻(jǔ lóu):弯腰驼背,走路摇摇晃晃。踽偻:驼背。 秦章华大夫在侧:章华:楚国地名,大夫原为楚人,到秦国做官,此时有出使于楚。 唯唯:谦卑的答应,相当于汉语的“是是”。 九土:九方之土。相传我国古代分九州,这里至全国。 五都:五方的都会,包括东、南、西、北、中。这里指全国各地繁华的地方。 熙邯郸:熙,同“嘻”,游戏玩耍。邯郸:战国时赵国国都,在今河北省。 从容郑、卫、溱(zhēn)、洧(wěi)之间: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从容:逗留,停留。郑、卫:春秋时的两个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到滑县、濮阳一带。溱、洧:郑国境内的两条河。《诗经·郑风·溱洧》写每年上巳节,郑国男女在水边聚会游乐的情景。 姝:美女。 华色:美色。 遵大路兮揽子祛: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祛:衣袖。《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意密体疏: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 流眄(miǎn):形容眼光流动,以目传情。 寤:见。鲜荣:花。 斋:举止端庄。俟:等待。惠音:佳音。 心顾其义: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义:道德规范。 过差:过失,差错。 今译 楚国大夫登徒子侍奉楚王,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长得娴雅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回答说:“容貌俊美,这是上天所生;善于言词辩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下臣则绝无此事。”楚王说:“你不好色,自己能解释清楚吗?能解释清楚就留在这里,否则就离开。”宋玉说道:“天下美女,没有超过楚国的,楚国的美女没有超过我家乡的,家乡的美女没有超过我家东邻的女儿,她的美丽增加一分则高,减少一分则矮;搽粉则太白,涂脂则太红。眼眉就像翠鸟的羽毛,肌肤就如冬天的白雪。纤细的腰肢如同一束白绢,牙齿就像洁白的海螺。她嫣然一笑,能使阳城、下蔡的贵族公子神魂颠倒。然而就是这样的美女爬墙头张望我三年,我至今没有与她通好。可登徒子则不然,他的妻子蓬头垢面,嘴唇盖不住牙齿,门牙稀疏,走路歪斜,弯腰驼背,还长有疥疮和痔疮,登徒子还喜欢她,与她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仔细考察,究竟是谁好色。” 当时秦国章华大夫在旁边,便上前称扬说:“刚才宋玉称赞他东邻女子是绝代佳人。我以为自己是坚守德操的人,但是我在守得方面不如宋玉。楚国南部穷乡僻壤的女子怎能配向大王称道呢?像我这样缺少见识的人见过的美女就更不敢对大王说了。”楚王说:“不妨说给我听听。”章华大夫连声说“是,是。” 我年轻时曾经外出远游,遍观九州大地,历经五方都城。出入咸阳,游览邯郸,逗留在郑、卫、臻、洧之间。当时正是春末夏初,迎着初夏温暖的阳光,黄莺在婉转啼叫,众美女在桑间采桑。郑、卫郊野的美女,美妙艳丽,光彩照人。体态婀娜,不假修饰。我看中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便向她吟诵了诗:“沿着大路向前走,我轻轻牵动你的衣袖。”我采一束鲜花,以美妙的言辞送给她。于是那姑娘神魂荡漾,欲近还羞;一俯一仰,姿态横生;一举一动,情义绸缪。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我含着微笑,偷偷地看着她,她也含情脉脉,对我暗送秋波。她又唱一首诗:“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美人心的纯洁,举止端庄,在等待佳音。而你赠我轻佻的大路之诗,还不如死去。”于是姑娘缓缓离去。彼此只用诗歌倾诉恋情,内心早已相许。我多么像看着她美丽的容颜,但心里时刻不忘道德规范,男女之守份,吟诗传情,恪守礼仪;始终没有越轨,所以值得称道。 于是楚王称“好”,宋玉所以没有离去。 赏析 这篇小赋情节生动,妙趣横生,很像一篇赋体小说。面对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宋玉作者巧妙地利用反证法辩解自己并不好色,而登徒子才是好色之徒。作者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女的肖像。文中有这么几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段话不但一直被后世引用,而且还有人仿效其方法写作。如乐府民歌《陌上桑》在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这种烘托的手法去描写美女,已经成了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追本溯源,盖出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文选》李善注说:“此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这是说小赋的主旨是既要发乎情,又要止乎礼。全文紧紧抓住了情与礼的矛盾,生出许多细节,宋玉“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正是写情与礼的矛盾。宋玉把邻女写得那么美,说明他“目欲其颜”;“至今未许”,说明他“心顾其义”。不过宋玉没有把真心话全讲出来恨的。”介之推回答说:“责怪他们,自己却又仿效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说了抱怨的话,就决不接受他的赏赐。”他母亲说:“那也要让他知道你的想法,你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语言它不过是自身的文饰,我自己都要隐居了,还用这文饰做什么呢?这是求显达的做法。”他母亲说:“你真能做到这一点吗?那么我和你一起归隐。”于是母子二人隐居山林直至死去。 晋侯寻访他们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用这来记住我的过错,并且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 赏析 晋文公当年流亡在外时,身边有许多随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后,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正当众臣纷纷争名逐利、恃宠邀赏时,介之推却超脱于利禄之外,与母亲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这篇短文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图名、不求禄的品行。文中有两个环节值得仔细品味,其一是介之推自道的拒绝名禄的理由——晋文公的即位主晋,乃是天意(“天实置之”),而“二三子”却贪天之功,于是“上赏其奸,上下相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