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18/16/20221118163350737.jpg)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9.9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朱元璋
ISBN: 9787559447593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通俗历史作家,当世阳明心学领军人。他致力于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介绍中国历史。作品《知行合一王阳明》销量已突破百万册。 度阴山发现,能够挺过无数次打击、取得成功的个人或者企业,都契合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三训。于是,他研究了朱元璋的一生,从他稳扎稳打的每一步中,总结提炼出了他得天下的关键,著成这部《朱元璋》。
第二章步步为营,从吴国公到吴王(节选) 1360年初,32岁的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贵人——浙江青田人刘伯温。刘伯温在中国民间,向来以预言家、魔法师的身份闻名,但他事实上的身份,其实是一名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刘伯温曾在元地方政府中工作,但是腐败肮脏、不思进取的元政府让他失望透顶,后来他隐居在家乡,可名声却因隐居而天下皆知。朱元璋得知浙江有这样一个神人之后,马上就派人去请,连续请了三次,才终于将刘伯温请到应天。 几年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请来的不是一个凡人,而是落在凡间的一个神。刘伯温抵达应天不久,在朱元璋的苦苦哀求之下,贡献出了八条策略,这八条策略,也是后来朱元璋能成为明太祖的根本。 刘伯温首先贡献了一策:“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元王朝的失德,使得中华大地如同一锅沸水。百姓盼望有德之人,就如大旱盼甘露。如果有人可以效仿商汤、周武那样吊民伐罪,就可顺应民意,取而代之。”朱元璋点头。这一条看上去好像有点虚,其实只要认真去做了,就会收到成效。 接着,刘伯温又贡献了一策:“先定东南,再北伐,直到把蒙古人赶出中原。” 而刘伯温的第三策则指出:“应天是六朝故都,西临荆楚、东有江浙,依山傍水,能守能攻,如果将来统一天下,应该在此建都。” 刘伯温又说:“要想做到以上三点,就得玩点实际的。首先,我们要在控制区内,修德省刑,轻徭薄赋。毕竟在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反面教材——元王朝。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得民心。” 朱元璋点了点头,问刘伯温:“你有没有什么干货可以分享?” 刘伯温回答:“有啊,我接下来要说的就全是干货。首先,你一定要‘缓称王’。抢着称王这种事,你不要干。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现在要打着韩宋帝国的旗号开疆拓土,这样外人就会认为是韩宋帝国在开疆拓土。你看那些猴急称王的人,总是会被元王朝打,而你现在却始终没有遭到元王朝的攻击,就是因为你只是韩宋帝国的一员将领,而不是韩宋帝国的‘王’。”朱元璋认可了这个建议,毕竟当初他劝郭子兴缓称滁州王就是这个思路。 刘伯温接着说:“‘缓称王’,不是不称王,而是要等到你拥有完全碾压对方的力量后再称王。所以,我们要积蓄力量,把所有的城池都加高加厚,还要收集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但光有粮食还不够,粮食只是软实力,硬实力是人才。所以,要大力招揽天下俊杰。人才比黄金还宝贵,没有人才,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上,是第五、第六、第七策。” 朱元璋面露笑容,说:“足够啦,足够啦。” 刘伯温摇头说:“还不够。还有一策,那就是分清我们的敌人。我们现在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西边的徐寿辉、陈友谅,另一个是东边的张士诚。陈友谅占据了荆、襄全部土地,同时正窥伺江东,南中国已被其占去大半。而张士诚仅有边海之地,南到会稽,北不到淮扬,虽有大志,却是志大才疏。相比之下,陈友谅则彪悍异常,又有用兵之谋,所以,我们头一个敌人应该是陈友谅。猎人们常说,打一群猛兽时,要挑头头打。同理,除恶也要先除大恶,正如古人所说,擒贼先擒王,只要强的一败,弱的就会束手来降。我们如果能够得到陈友谅的地盘,那么天下之势也就定了。” ◆百万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全新传记力作!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别人四处抢地盘,朱元璋却一心一意拿下咽喉金陵,确立根基。 ◆大家都在忙扩张,朱元璋却忙着恢复农业生产,巩固大后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对手各个称帝称王,朱元璋不务虚名,闷头发展,静待时机,击败所有对手。 ◆翻开本书,看明太祖朱元璋如何靠这“九字三训”稳扎稳打得天下! ◆轻松有趣,扎实有力,锁定读客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