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屌丝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和其背 后的社会心理,就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 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办法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 最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 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创造自我 认同。据说屌丝这个词最初的流行,就是因为某网友 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传达的意 思很清楚: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按照你的 评价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 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 。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 吗?拜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 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 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 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 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 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 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遗憾的 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 ,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屌丝。如果有 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屌丝就屌丝,我很自豪 ,坚持我的生活方式。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 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 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 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无处躲避。 不过,真看看硬数据,中国的情况并非那样凄惨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年轻人失业率预测,中 东接近30%,北非在24%左右。这也难怪有些阿拉伯 国家动荡不休了。其实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也相当高, 接近18%。东亚地区则还不足10%。中国的经济表现 相对不错,只是年轻人在就业上脑体倒挂:小学文化 程度的失业率仅4.2%,中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8.1 %,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 达16.4%。这也难怪,在许多人看来,屌丝往往是指 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这里当然有社区的责任 。比如,中国明明是个世界工厂,经济由低端制造业 主宰,需要的是廉价劳工,但大学偏偏盲目扩招,经 济增长又创不出那么多白领工作。 不过,面临这样的现实和挑战,有些大学生沉浸 在过去唯有读书高的岁月,觉得自己是盘菜,却没有 人来夹,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纽约时报》 报道,中国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 宁愿挣更少的钱坐办公室,找不到办公室的工作则干 脆待业。其中有一位主人公,为了“不干脏活儿”拒 绝当工人,等着公务员的职位,但要靠快60岁的父亲 到建筑工地挣钱来接济。对这种放弃自立自强的人, 你骂他一句屌丝还重吗?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屌丝心态的两个容易被 忽视的面向。 第一,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习惯性地贬低那些 不能拼爹的从底层奋斗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 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真正的财富。这些惨遭白眼的年轻 人反叛,把屌丝这种蔑称接过来,以之自嘲、相高, 倒是显露了几分骨气。 第二,还有一类年轻人,对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 完全屈从,眼巴巴地盯着公务员等职务,不情愿从底 层干起,最后高不成低不就,牢骚满腹,于是被赠予 屌丝的头衔。虽然难听了点,但我觉得还挺匹配。他 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词汇对自己的无价值有些自我意识 ,不要总觉得社会或家长欠了自己许多。 那些坦然接受屌丝称谓的,未必是所谓“不以为 耻,反以为荣”。而那些怕这个绰号的年轻人,反而 往往需要这样的称谓提醒,看清自己的位置。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