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新校本)/钱穆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内容简介
一、秦人之于东土文化 秦人本无文化可言。东方游士之西入秦者,又大多为功名之士,对其故土文化,本已抱不满之感,欲求别辟新局以就功业。秦人之视文化,亦仅以为致国富强之捷径,于东土文化本身之佳美,及其意味之深邃处,则并未能认识接受而消融以为我有也。故东土文化之西渐之在秦人视之,仍为一种客体,并未能真有栽根立脚之点。商鞅车裂,张仪见逐,范雎退绌。其他如公孙衍、甘茂之徒,均不能安身于秦廷。观于秦人对东方游士及客卿之态度,即可见其对东土文化感情之一斑矣。其大规模的为东方文化西渐之鼓动者,厥为吕不韦。 二、李斯建议焚书之缘由 此为当时李斯建议焚书之理论。分析言之,约有两端: 一、深恨当时愚儒不明朝廷措施精意,不达时变,妄援古昔,饰言乱实。 二、鉴于战国游士嚣张,希复古代民力农工,仕学法律,政教、官师不分之旧制。 三、卖身为奴 社会经济之畸形发展,一面为新商人资产之骤起,一面为农民生计之穷迫,既如上述。而奴隶、亡命之多,遂因之而激增。贫民无以自存,则转卖为奴婢。因卖身为奴,即可以不自负政府赋敛之责也。高祖二年,关中大饥,令民得卖子。五年,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然此特初即位,以示惠于民;民困不苏,则自卖为奴之风,终未能绝。 四、朝廷鬻爵 盖当时朝廷卖爵,其性质亦略如近世国家之发行公债。持国家公债券者,得向国家取其券价应得之本息。而汉时民户买爵,即取得对国家繇赋之优复。此谓买复即买爵。爵之性质,本重在优复也。然国家得民间买爵钱,特以济急,其后遂坐失多数之繇赋。此犹如发公债必偿其息也。又当时民间买爵,其意特在得免役,故辄买五大夫、千夫,以期得长期之优复。而朝廷以法严,吏多废免,乃强爵千夫、五大夫者为吏,其不欲则强出马。盖其先立法,令买爵官首即可补吏,且与先除,所以为诱。然因此“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朝廷乃以严法为绳。至其后,则民但买复,不愿补吏,故复勒令为吏。至买爵官首者,尚不得复,故不勒为吏。而爵千夫、五大夫得复者,乃强除为吏耳。又其后,成帝鸿嘉三年,卖爵级千钱,则其价益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