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孩子啊我们该拿手机怎么办
ISBN: 9787559675743
\\\" 安心,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第七届影响力作家,国内家庭教育领域的标杆性人物之一。 深耕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十余年,支持数以百计的人成为P.E.T.认证讲师。她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将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方式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改变了家庭养育的潮向。著有《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等书。\\\"
\\\"我的焦虑我负责 谁的情绪由谁负责,这就是情绪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情绪的界限,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企图让别人为我们的情绪负责。 1.不要投射焦虑 早在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何丹接触到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当时她和先生的关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在理想中的好妈妈与现实中的做不到之间挣扎着。她说,P.E.T.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的生命,让她知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和困扰负起责任。 2020年,何丹参加了P.E.T.讲师班,我与何丹结识。讲师班刚开始时,何丹分享了P.E.T.对她和家庭的帮助,提到先生也支持她来学习,何丹还带着专业相机,经常给我们大家拍拍照片。但是,我留意到,她总是一副眉头深锁的样子。随着讲师班的进行,何丹开始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起她的困惑。原来她正在为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而深深地焦虑。 何丹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接触到了P.E.T., 所以孩子小学阶段,她觉得做妈妈很轻松,跟孩子关系也很亲密。何丹的儿子小米在班上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小升初时也顺利考进了所在区最好的初中,全家非常开心,一切看起来都顺畅美好。 上了初中,小米一直是所在区的尖子生,在年级中也排名中等,但作为父母,何丹希望孩子还可以更上进一些。就在这个时候,手机问题出现了。小米一从学校回来就抱着手机玩,看到这样的情形,何丹陷入焦虑。 直接使用父母的权威让孩子放下手机的方法不管用,何丹就尝试P.E.T.课程里关于解决冲突的方法——第三法,也不管用,又重新陷入监督、唠叨中。就这样在不同的方法里来来回回,什么都试了,但依然没有解决孩子“过多”使用手机的问题。 何丹既焦虑又困惑,为什么连第三法都不管用呢,甚至开始质疑P.E.T.是否真的能帮助父母们解决问题。 2.相信“相信”的力量 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在团体里跟大家说:“如果身为讲师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日后又该如何协助其他家长来面对和解决他们遇到的手机问题呢?所以,今天我们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把手机问题研究透,就以何丹家的情况为例,来看看手机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出路在哪里,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一看似无解的问题。” 于是,那天整个团体花了将近半天的时间,一起深入地讨论、研究手机问题,包括手机问题的社会现象、产生的核心原因,以及问题带来的冲突类型等。 大部分冲突为以下两种:一种是需求冲突,一种是价值观冲突。 举个例子,孩子用手机时声音太大,影响到我休息了,也就是孩子的行为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这一类就是需求冲突。处理方法也很容易,与孩子进行公平的协商(进行第三法),让他到别的房间玩或是小声点,或者妈妈换个地方就可以了,方法多得很。 但如果孩子的行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只是家长心里觉得这样不行,那么就属于价值观冲突的问题,要用到另一种处理方式。很显然,何丹使用第三法没能解决问题,她和孩子之间是价值观的冲突。所以,我们一群人开始和何丹一起梳理,她背后的信念是什么,为何令她如此焦虑。 何丹的主要担忧有两个:一是玩游戏影响学习成绩,二是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近视。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相同的焦虑,或许包括正在看书的你。我们说说第一个——玩游戏会影响成绩。这是真的吗?我当即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不一定是这样的。我自己的孩子很喜欢游戏,但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成绩,女儿班上有一个学霸,同时也是个游戏霸,游戏打得特别溜。团体里的其他讲师也贡献了很多类似的案例,显然,玩游戏和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时候孩子突然迷上某个游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变少了,学习成绩暂时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只要孩子稍作调整就可以消除影响。但家长可能会坚持认为,根本没法轻易调整,玩游戏就是影响学习成绩。亲爱的家长们,不要再让手机和游戏背锅了,绝大多数调整不过来的都是因为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才逃到手机的世界里,不想出来。这个时候,你不应该纠结手机问题,而应该面对和处理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再说到近视的问题,大家都误会玩手机会近视,手机再次成为背锅侠。其实不管是看手机,还是看书,都不一定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近视有的是因为遗传,有的则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眼睛没有充分放松和远眺。所以,就算你不看手机、不看书,但一直在室内活动,也会容易近视。 那个下午,何丹通过与大家一起工作和梳理,忽然看到了自己是如何把焦虑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并企图让孩子改变行为 来消解自己的焦虑。 讲师班结束后回到家,何丹和小米展开了一次谈话。 何丹说道:“小米,妈妈这次去参加P.E.T.讲师班,收获很大,之前我担心你玩游戏会影响视力和学习,其实这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安心老师说一些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游戏也玩得特别好。并且,我了解到近视也不一定就是玩游戏引起的,有可能是遗传,而我和你爸的视力都还行,所以你的基础也不会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户外运动,要常常远眺,不能太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我想和你说,你已经初二了,以后妈妈选择信任你,相信你能够管理好自己。每周在学校学习五天确实挺累的,有时需要好好放松一下。同时,我也希望你能有所节制,平衡好学习和游戏的时间。” 何丹说到做到,开始完全信任孩子,在手机问题上不再唠叨,由孩子自行决定手机的使用。 当我问何丹,在她选择相信孩子,不再干涉后,他有减少使用手机吗? 何丹回答并没有减少,和之前差不多。只是之前她不接受,所以很焦虑,接受之后也就相对坦然了。 没过多久,何丹在讲师班的群里跟同学分享了好消息,她说:“自从放下了对手机的执念,孩子开始有变化了。小米之前一直是年级中等水平,这次期中考试20个班近千人,小米进步了393名,是班上进步最大的人,被评为‘进步之星’,我很欣喜和意外。” 更让人振奋的消息是,初三时,小米又以二模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佛山一中提前录取了。在佛山英华学校的年级表彰海报里,小米的名字排在海报第一的位置,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案例整理到这里时,我邀请小米接受我的采访,正在上高一的小米答应了,我们通过视频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我:小米,在妈妈对手机问题很焦虑的那段时间,你是怎样的状态? 小米:我能理解妈妈的担心,觉得很正常,但妈妈如果管我玩手机,我就会感觉烦躁,所以尽量躲起来玩,不让妈妈发现。 我:后来妈妈转变态度,选择了相信你,你是什么感觉? 小米:我觉得挺好的,没有人来烦,也不用担心玩的时候被发现。 我:你觉得玩手机会影响学习成绩吗?如果不会,那么影响学习成绩的是什么? 小米: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个逻辑,影响学习成绩的是有没有学习,而不是玩没玩手机,或者是看小说影响了学习。如果一个人玩手机,同时也花时间在学习上,那他的成绩一样不会被影响。但如果他不玩手机,却也不学习,他的成绩自然不好。所以,玩手机会影响学习成绩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我:你觉得手机、网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现在使用手机的状态怎么样? 小米:手机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用来放松,获取一些信息和满足日常需要,比如跟朋友联系。我现在平日都没有手机,周末才有,更多的时候我会用来玩玩游戏,在我使用手机的时间里,大概50%的时间都在玩游戏。 我:如果可以分享给正在为孩子手机问题焦虑的爸爸妈妈,你想分享的是什么? 小米:我好像没法给出建议,家长不也玩手机吗。我觉得玩手机是中性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片面地去看。玩手机会有影响,但要看正向和负向影响,如果利大于弊,那就接受。家长要引导我们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就学习,而不能只要求孩子学习。除非是真的很沉迷,我说的沉迷是在学校也要玩手机、停不下来的情况。我们只有周末才可以玩手机,一看到肯定是扑过去的,这很正常,也不叫沉迷,不用孩子一玩手机家长就担心。 我:最后一个问题,在你跟妈妈的相处里,你最喜欢妈妈的一点是什么? 小米:我觉得妈妈学的东西还是有用的,很多时候她都会跟我平等协商。说实话,“管”这件事情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父母管得再多还是斗不过孩子,孩子会不顾一切跟你对抗。如果孩子只会顺从就会变得没有主见。 在整个案例采访、整理结束时,我问了何丹一个问题:放下焦虑,选择相信孩子,你觉得容易吗?你经历了什么样的挣扎?你是怎么做的? 何丹说,放下焦虑,选择相信孩子,就是一念之间,就是因为信念改变了。过程并不容易,刚开始还是会有心理挣扎,会想要控制,担心失控了怎么办。但在担心出现时,她也会适时发“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担心。 3.我的恐惧,于我终结 我常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脑到心,从“我知道”到“我做到”往往是非常难的。回头再看何丹与小米之间的手机问题,之所以能这样顺利解决,最重要的就是何丹能放掉自己的焦虑。 活在恐惧里,无意识地、惯性地抓住焦虑很容易,但要松开手放掉那份焦虑却是很难然而就像荷叶上的一粒露珠,在往下滑时颤颤巍巍,充满了恐惧,它以为跌落后会消失,却不知道它要去到更宽广的池塘。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何丹没有及时转身,收回她的焦虑,而是继续监控、唠叨,那么孩子就会开始疏离妈妈,同时也会持续被这件事情所困扰,产生大量烦躁、抵触情绪,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对抗的状态。 根据生理学理论,当一个人产生情绪、感到不安时,大脑的血液会流向脑中的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一个相对原始的脑,它掌管情绪、恐惧与记忆。因此,流向负责学习、逻辑思考的大脑新皮质的血液就会变少,人们便无法正常学习与思考。最终不是孩子使用 机影响了成绩,而是妈妈因手机问题而制造出来的焦虑影响了孩子的成绩。 除了影响成绩、导致近视,我知道在手机问题上,还有些父母的焦虑是孩子会接触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诸如色情或暴力信息,甚至是被网络诈骗。 我想同样请你放下这些焦虑,在网络时代,我们无法完全杜绝这些信息,也不必在事情没有发生时,陷入大量的想象和恐惧里。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会尽可能让孩子避免接触这类信息,但我想告诉你,除非有些孩子本身存在情绪障碍或情感坑洞,容易借着这类信息逃避面对外在世界,其他大部分身心健康的青少年都不会被这样的信息所影响。 我有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现在的青少年应对这种信息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接纳和他们的开放,远超过我们这些父母。 愿我们都能做有情绪界限的父母,更有智慧地面对孩子的手机问题,属于我的恐惧与焦虑,由我承担,于我终结。 思考: 拿起纸和笔,不假思索地写下你所有的焦虑,写得越多越好。写完后,去思考这些焦虑,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 \\\" 1.手机问题只是表象,你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爱和信任,才是更重要的。樊登、尹建莉、张德芬、武志红等众多教育专家、作者真诚推荐。 2.作者安心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深耕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十余年。她的书《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在“樊登读书”上线不久,播放量近两千万,销量超30万册。她“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教育方式影响了万千家长,有人称她“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潮向”。 3.聚焦普遍困扰中国家庭的手机问题,作者以从业多年对问题家庭的真实采访为切入点,为家长提供可供参考的问题样本及解决方案。相信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被手机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