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就是养健康
作者简介
王静,主任医师,现任煤炭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北京消化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从事临床及带教工作30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功能性胃肠病、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肝病、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
内容简介
引发肝病的“元凶” (1)病毒感染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 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 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近年 又发现了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 具有自限性,通常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 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关系较为 密切。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导致肝脏损伤,发生药 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双醋酚丁、甲基多巴、四 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 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 体素质的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 ,可导致慢性肝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 (3)酗泊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90%左右的乙醇在肝脏内 代谢,经过肝细胞内的胞浆乙醇脱氢酶催化成为乙醛 。乙醇和乙醛会刺激肝细胞,使细胞坏死。所以,过 量饮酒会造成肝脏损害。 (4)肝炎相关病毒诱发的肝病 肝炎相关病毒特别多,比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 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外,干燥性综合症、多发 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性疾病 ,也可诱发肝功能损害。 (6)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导致的肝损害,铁 代谢引起的血色病以及单纯性肥胖或脂代谢紊乱导致 的脂肪肝等等。 胆囊与肝病的关系 胆囊位于肝脏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部借助 结缔组织附着于肝上,下部呈游离状态。胆囊大多呈 梨形,也有其他形状。胆囊具有舒缩性,长7~10厘 米,最宽处3厘米,其容积一般为30~60毫升,胆囊 壁较薄,炎症、结石等都可使胆囊壁膨胀,导致血液 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坏死、穿孔。当胆囊发生炎 症时,在右上腹的对应区域有明显的压痛,甚至寒战 、高热等全身症状。 胆囊具有储存胆汁的作用。肝细胞不断地分泌排 泄胆汁,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于胆囊。人进食后, 在食物到达十二指肠时胆囊收缩,将胆汁输送到十二 指肠参与消化活动。胆囊还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正常 人体肝细胞每天分泌的胆汁约500一800毫升,其中水 分占97%,胆汁进入胆囊后,胆囊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胆汁可被浓缩4~10倍。 胆囊可以调节胆管压力,当胆管压力增加,胆汁 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肠腔时,胆囊舒张,胆汁经胆囊管 流回胆囊,缓解了胆管内的压力,使肝细胞免受损害 。胆囊收缩时不能将全部的胆汁排出,还有5%左右 的胆汁存留,胆囊的收缩时间为30~60分钟,尤其是 摄取大量脂肪后可使胆囊迅速排出胆汁。 胆汁是一种味苦的浓稠液体,除水分外,还有胆 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多种无机 盐等成分。当其中的各种成分比例长时期不当时,可 发生胆囊结石、息肉,甚至发生癌变。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