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之歌(我们小时候)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黄雀记》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殊荣,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内容简介
自行车之歌 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 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 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许多自行 车轮子上的镀光已经剥落,露出锈迹,许多穿着灰色 、蓝色和军绿色服装的人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两侧川流 不息,这是一部西方电影对七十年代北京的描述—— 多么笨拙却又准确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 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 电影镜头遗漏的细部描写现在由我来补充。那些 自行车大多是黑色的,车型为二十八吋或者二十六吋 ,后者通常被称为女车,但女车其实也很男性化,造 型与男车同样地显得憨厚而坚固。偶尔地会出现几辆 红色和蓝色的跑车,它们的刹车线不是裸露垂直的钢 丝,而是一种被化纤材料修饰过的交叉线,在自行车 龙头前形成时髦的标志——就像如今中央电视台的台 标。彩色自行车的主人往往是一些不同寻常的年轻人 ,家中或许有钱,或许有权。这样的自行车经过某些 年轻人的面前时,有时会遇到刻意的阻拦。拦车人用 意不一,有的只是出于嫉妒,故意给你制造一点麻烦 ;有的年轻人则很离谱,他们胁迫主人下车,然后争 先恐后地跨上去,借别人的车在街道上风光了一回。 我们现在要说的是普通的黑色的随处可见的自行 车,它们主要由三个品牌组成:永久、凤凰和飞鸽。 飞鸽是天津自行车厂的产品,在南方一带比较少见。 我们那里的普通家庭所梦想的是一辆上海产的永久或 者凤凰牌自行车,已经有一辆永久的人家毫不掩饰地 告诉别人,他还想搞一辆凤凰;已经有一辆男车的人 家很贪心地找到在商场工作的亲戚,问能不能再弄到 一辆二十六吋的女车。然而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 这样的要求就像你现在去向人家借钱炒股票,只能引 起对方的反感。 有些刚刚得到自行车的愣头青在街上“飙”车, 为的是炫耀他的车和车技。看到这些家伙风驰电掣般 地掠过狭窄的街道,泼辣的妇女们会在后面骂:“去 充军啊!”骑车的听不见,他们就像如今的赛车手在 环形赛道上那样享受着高速的快乐。也有骑车骑得太 慢的人,同样惹人侧目。我一直忘不了一个穿旧军装 的骑车的中年男人,也许是因为过于爱惜他的新车, 也许是车技不好,他骑车的姿势看上去很怪,歪着身 子,头部几乎要趴在自行车龙头上,他大概想不到有 好多人在看他骑车。不巧的是,这个人总是在黄昏经 过我们街道,孩子们都在街上无事生非。不知为什么 ,那个人骑车的姿势引起了孩子们一致的反感,孩子 们认为他骑车姿势像一只乌龟。有一天,我们突然冲 着他大叫起来:“乌龟!乌龟!”我记得他回过头向 我们看了一眼,没有理睬我们。但是这样的态度并不 能改变我们对这个骑车人莫名的厌恶。第二天,我们 等在街头,当他准时从我们的地盘经过时,昨天的声 音更响亮更整齐地追逐着他:“乌龟!乌龟!”那个 无辜的人终于愤怒了,我记得他跳下了车,双目怒睁 向我们跑来,大家纷纷向自己家逃散。我当然也是逃 ,但我跑进自家大门时向他望了一眼,正好看见他突 然站住,回头张望。很明显,他对倚在墙边的自行车 放心不下。我忘不了他站在街中央时的犹豫,最后他 转过身跑向他的自行车。这个可怜的男人,为了保卫 自行车,他承受了一群孩子无端的污辱。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 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 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以感恩的心情想起 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 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 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 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 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有十里路是苏州城 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那时候的水泥沥青路段 只是在交通要道装扮市容),另外十里路就是乡村地 带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 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他尽 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就像对自己的车技非常 自信一样,他对我坐车的能力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他说:“没事,没事,你坐稳些,我们马上就到啦! ” P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