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上下)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上下)
作者: 刘滴川|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116.00
折扣价: 59.20
折扣购买: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上下)
ISBN: 9787213114977

作者简介

刘滴川 青年学者、作家,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曾长期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遇见歌》节目撰稿,《大国有学?藏也藏不住》节目主讲人、撰稿,《文艺大家谈》《资讯非常道》等节目的文化观察员、特邀嘉宾,以及喜马拉雅FM、蜻蜓FM签约主播。主创的广播节目多次荣获台内外节目奖和个人奖。其中,2016年《诗遇见歌》第二季“归来吧,诗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内容简介

前言:什么是太古 西方人往往将欧洲史,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上古、中古和近古。上古、中古的分界标志是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而中古、近古的分界标志是文艺复兴。这一点,中国与欧洲不太一样,我们古代史很少有这样的分期方式,因为秦汉以后的中国历代王朝普遍追求大一统,在政治上高度强调正统性,所以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分期主要以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样按正统王朝的兴替来断代分期,即便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些缺乏统一政权的特例,这些历史分期的命名也是主要参考当时的割据政权。但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唯独有这么一段,与欧洲历史的表述类似。这就是王朝出现前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史前史的前一半,我们称之为太古。它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历史分期,也是古人眼中的华夏伊始,是传说中中国历史的开端。 无论是早一些的《史记·五帝本纪》《〈史记〉三家注》,还是晚一些的《路史》《绎史》的相关章节,对于太古史的描述总体不算太好。所有太古史的内容都是后代史官从遥远的说中整理出来的,所以往好了说,内容显得虚无缥缈,往坏了说,时间、地点、人物基本没有一样能完整交代清楚的,甚至不乏反科学的表述。就拿太古最经典的传说模板——感生神话(一种讲述上古男性始祖诞生的神话类型,标准情节是:某女通过身体或者五官感受到某种事物或某种意念而受孕,从而诞下上古男性始祖)来说吧,某个女性走在路上,只要看见点儿什么、踩着点儿什么,或者夜里梦见点儿什么,就能生个孩子,而且生出来的孩子都很有出息,比如伏羲、黄帝、后稷,等等。 太昊包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于成纪。 ——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记》 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这种不符合生理科学常识的传说,也让古代的史官犯难。把传说记进正史,严重影响著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可这些人又都是华夏文明的创祖,要是不记,后面的历史怎么写?如此,古代的史官和前代的研究者、读者就集体无意识地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如今传到了我们手上。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能不再装糊涂呢? 其实是有的。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掌握一些神话特有的基本表述方式,再结合对原始文化的基本认知,就可以透过荒诞的神话传说,洞见传说背后的真实历史。更何况,今天我们不仅拥有历史文献,还可以依靠考古学、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去佐证史前史。在这套书中,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拨开太古的迷雾,靠近更真实的、科学的太古。 太古虽然久远,但它也有上限。如果以当前人类学、考古学的角度去看,太古的上限始于晚期智人进化的完成。何为晚期智人呢?就是解剖结构上和现代人一样,外表看着一样,但内心比现代人更“纯真”的那种。这是太古的上限。 太古的下限截止到传说中的王朝诞生。有国家,有政权,有制度化的最高权力交接规则,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历史到了“家国天下”时,太古史就结束了。 如果有朋友觉得这种表述还是有点儿抽象,那换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北京猿人(最正宗的“老北京”,户籍所在地为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生活时代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直立人,会用天然火,制造打制石器)大家都很熟悉,他们的历史就不属于太古史,但其后的山顶洞人(比较正宗的“老北京”,户籍所在地也是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生活时代为距今3万年前后,晚期智人,日常打猎捞鱼,会生火,也会用 针缝缝补补,还会做饰品穿衣打扮)的历史就属于太古史的研究范围了,因为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夏民族的原始先民所经历过的整个旧石器时代都涵盖在太古的范畴内。 那么,旧石器时代以后的新石器又算不算太古呢? 有些算,有些就不算了。比如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仰韶文化(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至5000年,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50年,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有精美的彩陶器),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是石、铜并用的史前文化),更北方的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是东北地区西南部的新石器文化,距今6000年至5000年,是华夏玉文化和龙图腾重要源头之一),这都包含在太古史范畴内。但夏墟二里头遗址(夏朝的首都之一,史前中国最宏大的一座王城,距今3800年至3500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就在太古之后了。二里头遗址称“夏墟”,也就是夏朝的历史遗迹,而夏朝已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的第三个王朝了,夏朝是一个王朝,有国家、有国号,所以夏朝的历史就不属于太古了。 最早界定太古史的人是东汉经学家郑玄,郑玄在注《仪礼》“太古冠布”( 冠布:白布做的冠)一句时明确指出:“唐、虞以上曰太古。”唐,就是传说中尧建立的王朝。虞,就是传说中舜建立的王朝。古人认为,唐、虞、夏是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可见,古代史学领域所说的太古也是以传说中的王朝的建立作为下限的。 以上我们明晰了太古的时间范畴,算是为太古史开了一个小头儿,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开始讲述太古史的第一个细分期。 从零开始讲述中国历史, 一天了解华夏文明起源。 一部写给青少年的中国上古史 带你理清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华夏文明进程 轻松了解当华夏年纪还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