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再生韧性机理解构](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27/04/20221127041846613.jpg)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84
折扣购买: 既有建筑再生韧性机理解构
ISBN: 9787568085946
李勤副教授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为鲜明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基金青年基金“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保障房住区规划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住建部项目“生态理念导向下北京新住区营建模式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研究 ”等十余项课题研究。主编《生态理念下宜居住区营建规划》、十三五规划教材《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案例教程》,副主编《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农村基础设施设计建造指南》。发表《汶川地震灾后永久性农村住宅设计思考》、《北京传统居住空间文化的承继研究》等论文二十余篇。目前还负责主持3本《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系列技术标准》的制定。
1.2 既有建筑再生韧性设计的研究基础 1.2.1 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建建筑市场逐渐萎缩,出于对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人们开始关注以既有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建筑维护、维修、改造与扩建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水平和施工工艺的进步,人们对既有建筑改造的理念逐步突破了原有结构性加固改造的范畴,逐步提升为对建筑综合性能的提升和改造,并对建筑物乃至整个建筑区域的空间环境、可持续使用功能和运行能耗等进行全面改造,使改造后的建筑最终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随着对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索,绿色建筑、智慧建筑与可持续建筑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既有建筑改造的范围逐渐扩展到既有建筑改建、扩建和再生利用。 为促进既有建筑区域的更新改造,鼓励相关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既有建筑的维护与改造中,各国通常在经济政策、市场化推广、改造措施和控制管理方法等方面都给予资助和支持,主要表现为修订建筑标准、监管既有建筑改造规划、制定经济鼓励政策等,提升民众的积极性,保证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可实现性。如日本出台并不断修订《住宅区改造法》《土木建筑更换标准》等规范,用于指导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和修葺;欧盟颁布《建筑能效指令》,实现建筑能耗的透明化、公开化,并要求既有建筑改造后满足最低能耗标识;英国修订《建筑法规》,并制订《建筑能效法规(能源证书和检查制度)》,以既有建筑安全整体改造为前提,加强房屋节能改造管理;德国在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时主张加大对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并对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生态性和能源的平衡性进行评估,使之改造成为可持续建筑;美国在既有建筑的再利用方面比较注重维护城区整体的建筑风格和延续历史风貌,即在提倡改造建筑内部设施、更换围护结构、降低运行能耗的同时,要保持房屋外部风格统一;加拿大出台相关法案,如“住宅再利用计划(Residenti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和“大街计划(Main Street Project)”等,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规划层次、指标和内容的控制,实现对国家范围内既有建筑的科学改造。 2.国内研究现状 既有建筑在我国的改造历程以旧城改造为开端,促进旧城区中的危旧房屋改造,早期如上海新天地将原石库门式建筑升级为文化娱乐中心、北京前门大栅栏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西安解放路商业区改造等。近年来东北三省大规模安居改造工程、北京市房山区改造、天津市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改造等,将既有建筑改造从历史建筑的维护与更新逐步扩展到普通既有建筑的更新再利用。随着改造技术和理念的逐步成熟,既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逐步考虑旧建筑与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环境的结合,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筑功能性改造再利用,青岛市区旧住宅区和疗养区的扩建、加固,北京纺织部大楼加固、加层、改建工程,广州华侨大厦改扩建工程等,旧建筑通过使用性能完善或建筑功能转型等途径获得新生。 尽管我国针对既有建筑改造的专项政策和法规体系还未建立,但是在相关规范中已单独明确既有建筑改造的措施和技术规程,并且已出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T 129—2012)、《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GB/T 51141—2015)、《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2009)、《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GB/T 50893—2013)等一系列规范来指导当前阶段的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实施。 1.2.2韧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韧性理论与思维广泛应用于城市韧性评估及城市规划的实践。城市韧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丰富,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应用“韧性能力指数”RCI指标体系,其对美国361个城市的城区进行评估,识别出了不同韧性等级的城市。联合国减灾署在2012年的《如何使城市更具韧性地方政府领导人手册》中确定了该指标体系,提出了“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要素”。近年来,关于城市韧性的研究方法逐渐多元化、科学化,由定性测度为主逐渐走向定量测度为主。针对城市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研究区域的城市韧性评估方法与模型不断丰富,主要包括情景规划、关键阈值分析、社会网络模型、模糊认知图、蒙特卡洛模型、神经网络分析等。 1990年末,韧性与城市规划结合,为韧性的实践提供行动框架。约瑟夫?杰宾瑞提出了“脆弱性分析—政府管制—预防—不确定性导向规划”的韧性城市规划框架,并将缓解和适应的内容纳入其中。纽约市发布了《建立更强大的韧性城市:纽约》报告,伦敦政府发布了《管理风险和提高韧性》,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下城市韧性规划的行动策略。在我国,学者黄晓军等提出包括风险要素识别、脆弱性与韧性测度、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响应、弹性规划策略的韧性城市规划框架。黄富民等构建了包括体制机制、韧性能力评估、韧性规划、数据维护和教育及演练等六个方面的韧性城市框架,进一步概括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为韧性城市防灾建设提出方法。城市韧性在城市规划与实践领域正在不断发展。 既有建筑是城市这个多元复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韧性的重要载体。既有建筑再生设计的韧性研究客观上承认不确定因素对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强调通过积极应对、适应性学习和创新等方法,使得城市整体格局保持完整,功能运行正常持续,是对城市更新、城市系统安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为解决既有建筑稳定发展需求和城市内外不 可预测性干扰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书结构层次清晰,逻辑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要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