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香(五芳斋三部曲)
作者简介
杨颖立,1949年生,嘉兴人。热衷绘画、音乐、写作。经济师、企业法律顾问。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曾担任五芳斋商标及股权相关事宜的法律顾问。著有《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浙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一 滚滚富春江是兰溪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由 南向北将兰溪县一划为二。正是这鬼斧神工的一划, 使她那川流不息的水乳成了哺育兰溪人世代繁衍生息 的保障。 兰溪县由金华府所辖,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 直是浙西重镇,旧时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 的说法,这是兰溪人最引以为自豪的。 民国初年,兰溪县的人口仅有26万多,人口密度 很小。那时,兰溪县多荒山野岭,有许多地方还人迹 罕至,山上植被丰富,有大量木材和山货。 兰溪最出名的当属火腿。兰溪的火腿是金华火腿 的原产地,自古民间就有“金华火腿兰溪出”一说。 这些富饶的物产虽给兰溪县带来了声誉,可对底 层百姓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实惠。 在富春江西面、兰溪县城西北面十公里处,有一 处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它的西面是100米高的猪肝山 ,北面有540米高的山峰山,东面坐落着500米高的白 华山。在三山的腹地,门口荡、里荡、下荡像一串珍 珠镶嵌其间,南面则是一片平缓的农田。这种三面环 山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岙”。这个“岙”,虽然 地方不大,可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一个小小的村 落——张家村就坐落在这里。 张家村旧时属兰溪县女埠镇,是个自然村,只有 200来口人。在兰溪,这种村落算是较小的村庄。正 因为小,世代居住的都是张姓世家,并无其他姓氏。 然而,这个村落虽小,却也体现了浙西村庄的典型特 征:傍水而居。在村的西南面,一条一丈来宽的村路 是连接张家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在村口,迎面就是 依在猪肝山下的水荡,有20亩大小,在猪肝山的衬托 下,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山里人实在,既然在村口 ,就叫了“门口荡”。同理,坐落在村中央的就叫“ 里荡”,在村的最后面就叫“下荡”了。这三个荡之 间有小渠相连,虽与外界水系有连接,但三面山上的 山泉才是它真正的水源补充地。“里荡”最小,只有 一亩左右,却是村子的中心,村中民居大都聚集在它 的四周。 “里荡”虽小,但因是张姓家族世代的居息地, 倒也整治得锘落有致,像模像样。在连接“门口荡” 与“下荡”的小渠上,各架有一座古朴、简洁的小石 桥。说是“小石桥”,其实就是几块长条石架在小渠 的石岸上,只不过那被磨得光滑平整的石面可以感受 到岁月的流逝、时光的侵蚀。荡的四周,是用长条麻 石砌就的临荡小路,路边那几棵略带沧桑味道的参天 香樟树成了张家村的标志。 荡的北岸,因有540米高的山峰山作屏障,被张 姓家族视为“风水宝地”,故张氏祠堂设于此。这张 氏祠堂,与那些名门望族的祠堂相比差距甚远,它只 是一座三丈进深的小院落。那木结构的厅堂、红色的 廊柱,由于年久失修而油漆斑驳,几乎看不出原色, 只有那些祖宗牌位整齐排列,香烛缭绕,时有供品。 这是张姓家族议事之处和祭祖的神圣殿堂。 在张氏祠堂的东边,有一条小弄,因在山峰山山 脚,呈上升走势,故而进弄是要拾级而上的。民国初 年,在弄堂的中部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张山观、朱氏 夫妇和他们的六个儿子。 张家祖上传下七亩薄田,但田里的收成并不能满 足一家人的温饱,原因是山上植被茂盛,黄鼠狼成群 ,常有野猪出没。在山里人看来,这黄鼠狼是一种有 灵性的动物,尊称“黄大仙”,是没有办法对付的。 每当秋季庄稼成熟时,黄鼠狼就会成群结队地从山上 下来,将成熟的花生、土豆、山芋从土里刨出来,搬 进过冬的巢穴。还有野猪,也会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山 间田头。这也是一种令人生畏的野兽。谁家的田地一 经此物光顾,将会一片狼藉。在生产力低下的民国初 年,包括张山观夫妇在内的村民们鲜有抗争手段,只 能听天由命。 张家村边的猪肝山、山峰山、白华山,山势不高 但范围较广,山上多香樟树,且大多有百年生长期, 树围需两三人合抱者比比皆是。这香樟树是做家具的 好材料,香樟木中的樟脑油有防止衣物虫蛀的功能, 尤以做樟木箱最佳,樟木箱成了旧时姑娘出嫁的必备 嫁妆,而且往往以婚嫁时樟木箱的多少来反映女方家 的殷实程度。 张家村多香樟树,村民们自然将目光瞄准了它。 久而久之,这里成了香樟木料的供应基地,而张家村 人也成了伐木解材的行家里手。于是乎,秋季一过, 村民们忙过了田间的活,就开始相互结伴、整理工具 上山伐木。 张家村周边的山不高,路也不远,可要将几人合 抱的香樟树伐倒运下山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 要十几个人忙活十天半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香樟 树运到村里。但这仅仅是事情的开始,还要将香樟树 制成坯料才能出售。所谓的坯料就是香樟木板,要用 大锯锯出来的。民国初年,兰溪乡下没有电,也没有 锯板机,锯板得靠人工。这既是件力气活,也是件技 术活。成段的、上千斤重的香樟树被村民像炮筒那样 高高架起,两个人一上一下拉开大锯来锯木。在隆冬 的阳光下,两个人打着赤膊,挥汗如雨,一张一弛, 仰拉俯推。锯木是张家村的一景。微风中,飘浮的是 纷扬的木屑;空气中,弥漫的是香樟那好闻的气味。 这是张家村老小最欢乐的时光,因为这成料的樟木板 将会成为村民们口中赖以果腹的饭食、身上聊以遮体 的衣物! 张山观是锯木的行家里手,由他架起的木架最稳 固,由他锯出的木板厚薄最均匀。在张家村,张山观 自然成了一呼百应的人物。圆木上架由他指挥,锯板 由他操锯。他被人尊称“把头”,那些家具商也指名 道姓要订购他锯的樟木板。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