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名家楼宇烈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楼宇烈,1934年生,中国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等。
内容简介
“惟人,万物之灵”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 《周易》。《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魏王弼对此解释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 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宋程颐的解释则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 “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一语,无疑与上述“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但“人文精神”一语的含义,又显然要比《周易》中“人文”一词的含义丰富得多。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展开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远则可以追溯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 《尚书·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中的“性”字,是 “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释说:“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夫称贵者,是殊异可重之名。” 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观点了。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的道理。其后,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做了理论上的说明,比如:“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这句话中“鬼神之会”的意思,是指形体与精神的会合。唐孔颖达解释说:“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如董仲舒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邵雍说:“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正是有鉴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三。如《老子》一书中就有所谓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作 “人”字)居其一焉”的说法,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不过,在《老子》中,道还是最贵的。所以,《老子》接着说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老子相比,荀子对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强调得更为突出,论述得也更为明晰。他曾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对此,荀子又进一步解释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来,“明分”(确定每个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发挥人类整体力量)、“役物”(合理利用天时地财)的根本,所以他所谓的“人有其治”的“治”,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能力。同样的意思在《礼记·中庸》中也有表达,其文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按照传统的解释,“至诚”是圣人之德。《孟子》和 《中庸》中都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中庸》作“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以其至诚而辨明人、物之性,尽其人、物之用,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活动,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 汉儒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亦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之根本。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唯人道为可以参天。” 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绝对神圣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现代理性精神。 我们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有清醒的了解,然后才能够对它有信心,才能够坚守这样的文化主体。 ——楼宇烈 ☆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儒释道三家)重要思想的细致分析,又有对人文精神、安身立命等中国文化宏观命题的整体性阐释。讲解深入浅出,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娓娓道来。 ☆贴近日常生活,盈溢现实关怀 传统文化并非只是“阳春白雪”,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洒扫日用之中。当今社会“时代病”盛行、风气浮躁,楼老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防止和医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病变、安顿我们的心灵,大有可资借鉴之处。 ☆从传统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本知识之书,也是一本信仰之书。 详细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并进行现代化诠释;特别强调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以世界性的眼光,进行东西方文化对比 将“中国文化”放在“东方文化”这个整体中去思考其当下与未来的命运。 横向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追根溯源,剖析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地位差异的成因; 面向未来,论证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