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

斧声烛影(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
作者: 吴蔚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9.07
折扣购买: 斧声烛影(上下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
ISBN: 9787802198524

作者简介

吴蔚,祖籍湖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喜文史,自称“故纸堆中寻生活”。已出版《韩熙载夜宴》、《孔雀胆》、《火唐游侠》、《璇玑图》等数本历史文学书籍。

内容简介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 旦。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家家户户争相用鸦青纸剪成 各种大幡小幡,糊在门楣之上。从一大清早开始,士民们饮干屠 苏酒,吃完年馎饦,便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出门,走亲访友,往 来拜节,祝福道贺。 京师开封的主要街道上早搭起了无数彩棚,摆满食物、果子、 衣着、靴鞋、首饰、玩好等各色年货,间列着舞场歌馆、杂耍赌 摊,热闹异常。车马交驰,人海如潮,四处充溢着浓郁的节日气 氛。 今岁元旦凑巧是周恭帝登基以来的第一个新年,后周君臣为 此也在大庆殿中举办大型朝会庆贺。大庆殿位于宣德门内,是皇 宫正殿,殿宇巍峨广阔,可同时容纳数万人,只有大礼和正朔朝 会才会启用。 年仅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端坐在殿首,身侧坐着他的母亲符太 后。殿庭四周仪仗队环伺,威严肃穆。大殿四角站着四名武士, 称为“镇殿将军”,高大魁伟,远过常人。 仪式正式开始前,负责掌管皇帝玺印的符玺郎先将神玺、受命 玺两方白玉宝玺呈送到御座两侧。 自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所 以称“玉玺”。一共有六方,分别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 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另有一方传国玉玺,为 和氏璧琢成,是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到唐代时,天子玉 玺增加到九方,成为定制,除以上七玺外,又增添了神玺以及受 命玺,均以白玉雕成。天子外出,则将玺分别装在木匣里,用五 辆车装载,随行天子仪仗中。五代时期,由于连年征战,政权更 迭,并非所有朝代都刻过国玺,也无法像唐代那样实现天子九玺 的定制。后周就只有神玺、受命玺二玺。这两方金盘龙钮的玉玺 为后周太祖郭威登基后请高手匠人雕刻,神玺称“皇帝神宝”, 专门镇国,藏而不用;受命玺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专用来 封禅祭天。两方玉玺代表着后周的至高皇权,只有大朝会时才会 取出来,用来显示皇帝受命于天和受命于神的无上权威。 玉玺一举,大朝会遂正式开始。京师九品以上文武官员均朝 服冠冕,穿戴得整整齐齐,鱼贯入殿,向小皇帝及符太后拜贺新 年。朝贺的队列中还有手捧土特产的各州进奏官,以及高丽、大 理、回纥、于阗等外蕃使臣。 礼仪结束后,小皇帝在符太后的提示下稚声稚气地宣布赐宴。 酒如池,肉如山,还有教坊乐人从旁助兴,丝竹叮咚,轻歌曼 舞,好一幕君臣同乐,好一派喜气洋洋! 酒宴正酣之时,边境忽有急报传来,说是辽国与北汉正联兵南 下,侵犯后周边境。 辽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国家,五代以来日益强盛,成为 中国的北方强敌,后唐、后晋两个沙陀族人建立的朝代的灭亡均 跟其有直接关系。北汉则是后周的死敌,其开国皇帝刘崇是后汉 高祖刘知远亲弟,而灭亡后汉、夺取中原政权的正是后周太祖郭 威。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为了复仇,干脆屈膝奉辽帝为叔 皇帝,输赋税贡辽,由此换来辽国的武力支持,两方不断联兵攻 扰后周。 小皇帝和符太后未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听到敌人大军压境,锐 不可当,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辅政的宰相范质和王溥 等人也慌作一团,竟然忘记了应该先去辨明消息的真伪。一场盛 大的宴会不欢而散。 文臣们匆匆商议之后,决定派朝中最勇猛的将领率领精锐军队 前去抵抗敌人,殿前都点检兼太尉赵匡胤便成了众望所归——他 不仅名高位重,手握重兵,且与皇室沾亲带故,其弟赵光义的妻 子即是符太后亲妹。 第二天,在后周君臣殷殷期待的目光中,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 开封,前往边境。开封百姓忽然奔走相告:“点检做天子。”似 是谶语。 尤其离奇的是,这句谶语已经不是第一次流传。半年前,后周 世宗柴荣率大军北讨契丹,打算从辽国人手中夺回本属于中原之 地的幽州,一日在军中检视文书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不到三尺长 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大字。当时的殿前都点检 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地位名望很高,柴荣捡到木牌后 对其深加猜忌,不久因病班师回到开封后,立即解除了妹夫张永 德的兵权,升任资历较浅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而今张永德早 已被排挤出了权力的中枢,有名无实,“点检做天子”的流言显 然是暗示现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该当皇帝。 自唐末以来,每逢政权变更,京师都会有大的劫掠行为发生, 称为“靖市”,遍地狼藉,官民均难以逃过。不少富室人家担心 再遭动乱,甚至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外出逃避兵祸。一时间,满 城风雨,人心惶惶。 而领军出征的点检赵匡胤也大为反常,本来兵贵神速,他出京 师后非但不着急赶赴前线,反而走走停停,到开封城北二十里的 陈桥驿时,便不再前进,下令军队就地驻扎下来。 当晚,赵匡胤全无临阵对敌前的紧张和忧虑,仿佛对一切早就 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地喝了不少酒,且一反常态地早早回到临时 充做军帐的东岳庙中睡下。 就在这天晚上,号称精通术数的殿前散指挥使苗训夜观天象 后,突然在军中宣布说:“天象有异,该当点检做天子。”军中 将士开始窃窃私语,骚动不安。 在苗训大肆散布天象论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 记赵普聚集了禁军将领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彦升、潘美等,研 讨“天命”一事,一直讨论到深夜。然后,便开始有人四处在军 营散布消息,说:“现在周帝幼小,不能主政,我们在外面出死 力,为国家抵御外敌,谁又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 再北征也不迟。”声势越来越大,口径越来越一致,军士们都哄 然答应,由此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而此时真正的主角赵匡胤却佯装对外面的一切都不知情,在东 岳庙中呼呼大睡。黎明时分,群情激奋的军士披甲执锐,团团围 住了东岳庙。赵匡胤出来一看,只见将士们拿着兵器,一起大声 喊道:“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赵匡胤还来不及回答, 就有人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人立即下拜,一起高呼 万岁。这就是“黄袍加身”这一典故的来历。 赵匡胤好像还有些不情愿,有意沉下脸,严肃地说:“你们 这些人自己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能够听从我的命令,我 才能答应当你们的皇帝。不然,我不能当皇帝。”诸将均信誓旦 旦地表示道:“愿意听从命令。” 赵匡胤于是当众申明军纪:不得惊犯周恭帝、符太后及公卿大 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库。他如此刻意约束将士,自然是用心良 苦,有意收揽民心,等待将士一一答应,这才率军杀回开封城。 陈桥驿恰巧位于城北陈桥、封丘二门之间,陈桥守将见到军队 叛变,不肯开门,赵军遂改从封丘门人城。开封守备空虚,负责 京师和皇宫守卫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均为赵匡 胤亲信,二人在宫中做内应,赵匡胤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京师。又 下令斩封丘门守将,提拔拒军人城的陈桥守将,以表彰他忠于职 责。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