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刘绍棠文集
作者简介
刘绍棠是北京通州儒林村人,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神童作家”。改革开放“右派”平反后,他的创作才情愈加喷薄,创作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共计数百万字。值此北京市开掘、打造大运河文化之际,我社出版《刘绍棠文集.大运河文化书系》正逢其时。
内容简介
1 北运河腰上挂了个大水葫芦,名叫延芳淀。 延芳淀是个方圆几十里的水泊,水土肥沃,盛产 鱼米,四面大大小小的村落,好似星罗棋布。东岸, 白沙滩上,有个树木葱茏的村庄,叫烟村。 一九二三年,一群从外省逃亡的抗粮农民,背井 离乡,夜行昼伏,脚不停步,长途跋涉,想寻觅一块 安身立命的土地。他们走呀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不 知走了多少路,一个月黑夜,他们走到延芳淀东岸的 白沙滩上,沙滩上丛生着红皮水柳,水柳上缠绕着野 花藤萝,时时将他们绊倒,把他们的腿脚缠得牢牢的 ,就像年老的母亲,死死抱住儿女的双腿,不让他们 远离膝下,铤而走险。他们怎么也踢不断野花藤萝的 绊索,又走得疲乏困倦,便索性横七竖八地倒在沙滩 上,呼噜噜大睡。 朝霞从东山燃烧起来,黧雀的啼叫把他们惊醒。 他们睁开眼睛,望着面前壮丽的大河和弥漫着沃土芳 香的河滩,不禁心醉了。他们的领头人雷连甲,从野 花藤萝里挣脱出来,叉开五指,抓起一大把泥土,放 在鼻子下面,闻着闻着,猛然喊道:“多肥的土地啊 !”又大步流星走下河去,猫着腰,鼻尖擦着水面, 眼睛瞪得溜圆,哗地一探胳膊,抓住一条欢蹦乱跳的 大鲤鱼。他仰起头,张开海口,放声大笑,扯开喉咙 嚷道:“好个亲娘一般的大河啊!咱们不走了,就在 这儿安家落户吧!” 他们在水泊边筑起一道堤防,搭起一座座窝棚, 夹起水柳篱墙,又打造了几只渔船,编织了几张渔网 ,开出百十亩良田;几个月过去,竟然形成一个小小 的欣欣向荣的村落。 他们没有散心,抱得很紧,过着有饭同吃的锅伙 生活。田野、菜园、树林、淀上,处处是优美的小曲 ,粗犷的渔歌,欢乐的笑声。他们每日鸡鸣即起,晨 雾中飞枪走刀,打拳踢脚;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又 一群群,一伙伙,聚集在沽边沙滩上,对阵砍杀,直 到雷连甲梆打三更,才回家睡觉。 有位卖弄风雅的游学先生,偶然从这里路过,一 时动兴,想起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 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儿童入学开蒙的小诗,就在 面临大河的村口泥墙上,大笔一挥,题了烟村二字。 于是,这个小小的村落,从此就算正式命了名。 谁想,第二年仲夏五月,他们正在井台柳荫下磨 镰,准备割麦,忽然一支船队呼啸而来。船上,一个 个彪形大汉,个个手持武器,枪上膛,刀出鞘。这伙 人蜂拥上岸,将他们的小小村落团团围住。 为首的,是一个鹰鼻鹞眼的大个子,四十几岁, 身高六尺开外,大架冬瓜脑袋,一口马牙,满脸横肉 ,一团霸气。大家一看,正是距离烟村水路二三里的 石瓜镇民团团董吴莲池。他半躺半坐在一顶小竹椅轿 上,左右还有两个僮儿打着旗罗伞扇,身边垂手伴立 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差官。 吴莲池眯着两只鹞眼,横扫柳荫下一张张充满敌 意的面孔,耸了耸鼻子,撇了撇嘴巴,冷笑了三声, 然后向那个大烟鬼差官喝道:“念告示!” 大烟鬼差官慌忙哈了哈腰,咳嗽一声,清了清烟 熏沙哑的嗓子,摇头摆尾地念起来: 县公署为布告事:查延芳水泊,汪洋万顷,鱼米 富饶,而荒废已久。石瓜镇团董吴公莲池,为造福桑 梓,申请垦殖。此等利国益民之善举,本县能不欣然 照准?兹特告示:自即日起,该水泊所有开发事项, 统归吴公权宜。此布! 念完,大烟鬼差官将这一卷文书,毕恭毕敬地双 手呈递给吴莲池。 吴莲池哼了哼,大模大样接过文书,挑起大拇指 点着鼻梁儿,说道:“从今日此时此刻起,我吴某人 就是尔等的主东。尔等佃户,悉归我吴某人呼唤支使 。我吴某人叫尔等往东,尔等不得往西;叫尔等扛锄 ,尔等不得扶犁;叫尔等打狗,尔等不得骂鸡。如有 半点违忤,我吴某人定将严惩不贷!”说着,砰,砰 ,砰!毛瑟枪朝天开了三响,发出一阵夜猫子的恶笑 。笑声刹住,吴莲池脸一变,瞪起眼,嘶叫道:“割 麦去!十天之内,我派人前来,倒四六收租,胆敢拖 延迟误者,罚!”一声呼哨,这伙人又一窝蜂似的上 了船,飞驶而去。(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