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00.00
折扣价: 177.00
折扣购买: 称霸地球的恐龙(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特辑)
ISBN: 9787020164097
朝日新闻出版:日本出版社,隶属于历史悠久的朝日新闻社,2008年从总部独立,专门从事出版事业,是日本出版行业享誉多年的专业性图书出版社。出版內容相当广泛,涵盖生活类、手工类、小说及大众文化读物,已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文艺、生活图书体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回顾地球的生物史,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主角。在约4亿4340万年前开始的志留纪,全长超过2米的海蝎是食物链的霸主。约4亿1920万年前开始的泥盆纪,因巨型甲胄鱼的繁荣而被称为“鱼的时代”。到了三叠纪晚期,地球的新主角登场了。 使直立行走成为可能的匀称身型、修长的尾巴、锐利的牙齿和钩爪……在种类繁多的古生物中,最能激起大众好奇心的动物,非恐龙莫属。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持续了约2亿年的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 顾名思义,几乎整个中生代,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处于恐龙的统治之下。不过,刚登场的时候,恐龙的全长大多只有1米左右。在全长达5米的蜥鳄等镶嵌踝类威风八面的三叠纪生态系统中,恐龙还只是配角。恐龙是如何开启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的呢? 恐龙是在什么时候、从哪里诞生的呢?2000年波兰南部发现的化石,为此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在约2亿5000万年前的岩石表面发现无数凹凸不平的痕迹。这是生活在三叠纪早期的原旋趾蜥的足迹化石。从足迹的大小和间距可以推测出它的外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四肢异常长的蜥蜴”。这种动物,属于被认为是恐龙前身的类群——恐龙形类爬行动物。 三叠纪中期,恐龙形类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到了三叠纪晚期,从恐龙形类中演化出了“三叠纪三巨头”中最后出场的动物——恐龙。 多样性是恐龙的一大特征。史上最大也最强的陆生肉食性动物——霸王龙、全长超过30米的史上最大陆生植食性动物——阿根廷龙、最适应植食的恐龙——三角龙……繁荣期历时1亿7000万年的恐龙,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种类。而在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伊沙瓜拉斯托地层中,已知的最早期的恐龙只有7种。它们中的大部分全长只有1 米左右,用两足行走,长得非常相似,从远处基本看不出差别。 我们很难将这样的早期恐龙和丰富多彩的后期恐龙联系到一起。然而,仔细查看它们的身体构造就能清晰地辨识出变化的前兆。 始盗龙的牙齿既适应肉食也适应植食,这与阿根廷龙等所属的蜥脚亚目恐龙很相似。曙奔龙完全是肉食性的,而且颈部的骨头也是中空的,与霸王龙等兽脚亚目恐龙有着相同的特征。两者尽管看上去非常相似,分类却不同,始盗龙是原始的蜥脚亚目,而曙奔龙是原始的兽脚亚目。此外,皮萨诺龙为适应植食牙齿发生了特化,被认为是三角龙等所属的鸟臀目 中最原始的种类。 也就是说,恐龙出现在地球上不久后,就静悄悄地为多样化做起了准备。霸王龙、阿根廷龙等恐龙时代的明星们就是从这些细微的差异中慢慢演化而来的。 三叠纪接近尾声的时候,动物逐渐大型化。称霸生态系统的是全长10米左右的镶嵌踝类。虽然也出现了莱森龙这种全长约18米的植食性恐龙,但它们当时只算得上是配角。 这种状况在三叠纪末突然发生了改变。虽然原因尚不明确,但三叠纪末发生了物种大灭绝,除鳄类以外的镶嵌踝类都灭绝了。为什么恐龙没有一起灭绝呢?关于这点,学界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从直立行走所带来的高敏感性、拥有内温性等特征来看,恐龙的身体构造比镶嵌踝类更有优势。无论原因如何,当三叠纪结束、侏罗纪开始的时候,恐龙登上了生态系统的顶点,拉开了恐龙时代的帷幕。 东京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等日本一流大学的权威科学家倾力编写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老师精心审校 ☆数百张精美图片辅助阅读 ☆大16开铜版纸精准还原原版图片 ☆深度揭秘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世界,再现往日的辉煌与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