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防震减灾知识读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CHENGZHEN SHEQU FANGZHEN JIANZAI ZHISHI DUBEN 城镇社区防震减灾 知识读本 第一节? 贯彻“两个坚持”? 实现“三个转变” 2016 年 7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 40 周年之际发表重要讲话 时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 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 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 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 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镇 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贯彻“两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 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重要论述,既是防震减灾的工作方针,又是防 震减灾的根本思路,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 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 (一)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对几十年来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目的是突出“防”的根本减灾作用,强化 “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救”的水平和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 的统一体。 重预防的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人民在同自然灾害长期斗争 中,形成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 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 和“未雨绸缪”等说法,均体现了预防文化的理念。 2 第一章 防震减灾新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从地震监测预报起步,在与地震灾害 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宗旨是将一切可以防范和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做在地震发生之前,尽 量减少、甚至杜绝灾害损失。然而,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实际预防的效果 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好,甚至是远远偏离了人们的预期。那么,问题出在哪 里?下一个“汶川地震”的悲剧还会重演吗? 痛定思痛,一些消极预防地震灾害的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 来,一些人认为地震是小概率事件,甚至认为其所在地不会发生地震,存在侥 幸心理,震前预防措施不足,致灾隐患大;重救灾轻防灾的思想严重,“有钱买 棺材、没钱治病”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观念,使得我国同 等强度地震造成的损失偏大,“小震大灾”和“大震巨灾”时有发生。 理念决定行动。如何改变过去一些传统的错误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 新理念呢?其实主要是记住三句话:一是地下搞清楚,二是地上搞结实,三是 自己搞明白。地下搞清楚,是指无论自己建房、还是买房,都要搞清楚房屋地 下是否有地震活断层通过,是否建在古河道和松软的地基上;地上搞结实,是 指房屋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是否采用了隔震减震新技术; 自己搞明白,是指地震来了知道如何防震避险、平时如何做好防震准备等。如 果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实现有震无灾的理想。 事实胜于雄辩。经过汶川 8.0 级特大地震的检验,因坚持地下清楚、地上 结实,而合理避开活断层、科学抗震设防的,灾后幸免的房屋比比皆是;另一 方面,选址不科学的北川县城被断层撕裂、被滑坡掩埋,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 地方,震后恢复重建不得不异地进行。可见,“以防为主”不能跟着地震走,不 要“病”了才找医生,而要把预防的各项措施落实在地震发生之前。 在做好“防”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抗”与“救”。我国古代有“天灾 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说法。“天灾不由人”是说天灾有无是客观的,不由人 的主观意志决定,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决定的自然现象中的天灾;“抗灾不 由天”是说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 3 CHENGZHEN SHEQU FANGZHEN JIANZAI ZHISHI DUBEN 城镇社区防震减灾 知识读本 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 顽强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 由此可以说,“抗”灾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意识和能力。所谓“意识”,就是 要尊重地震发生的规律,科学认识致灾的规律,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我们 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抗震能力,做到趋利避害;所谓“能力”,就是在大震巨灾 面前,我们要有意志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有效的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 力,以顽强的精神将损失降至最低。 “救”灾是在“防”不住的情况下一项应对的行动,对于减少地震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灾区群众迅速、有效地开 展自救互救,地方党委政府及时、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救助。 破坏性地震往往造成灾区交通、通信中断,救援队伍到达需要一些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候最快、最有效的救援就是自救互救。据汶川地震救援统 计,20 分钟内挖出的人存活率为 98%,30 分钟内为 90%,1 小时为 63%,48 小时内为 36%,这说明,挖掘的时间越早,人们生存的希望就越大。特别关键 的时间是震后的几个小时,例如,汶川地震时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汽中学被 埋压的学生和老师共 400 多人,学校和工厂自救互救 100 多人。因此,灾区群 众自救互救行动,在抢救人员生命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 主”的原则,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 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中央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 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率 先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彰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可以说,“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理念,来之不易,是一次次灾难 性大地震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还要内化于心、落实到行动 上。努力做到“防”要到位、“抗”要顽强、“救”要及时,实现常态减灾与非 常态救灾相统一,使防震减灾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