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通经络养五脏(汉竹)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汉竹)
作者: 石晶明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4.48
折扣购买: 刮痧通经络养五脏(汉竹)
ISBN: 9787571314958

作者简介

石晶明 知名医学科普作家 中医名家施维智嫡传弟子 悬壶济世,行医诊治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余时间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向广大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已著《古法艾灸 寒湿一去消百病》《<黄帝内经>对症养五脏》《五脏排毒一身轻》《颈肩腰腿按摩第一书》等中医科普书,畅销多年。

内容简介

风靡全球的刮痧热 中华遗珠,医界奇葩 2001年,曾上映过一部名为《刮痧》的中国电影,电影中的西方人对刮痧出现的痧象感到非常诧异,这是什么东西,是家暴吗?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传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各自的生活习惯是迥然不同的。例如,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就特别钟爱自己的传统医术,刮痧、拔罐、针刺、艾灸,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行其道。虽然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并视其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在很多西方人眼中,它仍是一门“奇异之术”。 刮痧萌芽于砭石疗法 刮痧疗法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患病时无意间使用了手或石片抚摩或捶击体表的某一部位,让病症得到一定的缓解。于是先人们逐渐开始采用“砭石”来治疗一些疾病。中国传统医学著名的四大术:药、石、针、灸,其中“石”指的就是砭石疗法。砭石疗法是针刺和刮痧最初的萌芽,而刮痧则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和发展。 刮痧“打开”身体,清除“垃圾” 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作“攘外安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先打扫,再请客”。人的生活理念是这样,养生保健同样如此。 文化的传播是不受地域、民族、国界限制的。2016年,在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誉为“外星人”的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虽然享受着全球最先进、最前沿的运动医学护理,但让他欲罢不能的,偏偏是“拔火罐”这个古老的中医疗法。现在,国外许多运动员,都成了中医疗法的狂热粉丝。如果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拔罐还是刮痧,虽然留下的罐印或痧迹各有差异,但它们都作用于肌肤表面,把身体打开,将毒素(中医称之为“病邪”)由内而外地排泄出去,这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理念。 察颜观色“知心养心”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明、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舌为心窍、汗为心液,五行为火、五色为赤、五味为苦,方位为南,四季通夏,与小肠相表里。 心系疾病表现 1.舌头溃疡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窍。舌头与心的关系密切,若是人的舌头上时常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时好时坏的溃疡,再伴有口腔黏膜烧灼样痛感,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不适,舌尖绛红、尖细,通常是心内有火或血热于心的临床表现。 2.舌红无苔 正常的人,舌苔应该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的表面,舌面中部和根部略厚,苔色白。如果舌头呈红色、无苔少津,多为阴虚血热;而舌苔较厚,呈黄色,那就是心火炽盛之象,此时常可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失眠难寐等症状。 3.额头长痘 按照中医理论,人的面部纵向分布有三庭:发际到眉毛为上庭(火)、眉毛到鼻孔为中庭(土),鼻孔到下颌为下庭(水)。故人的额头为南(天庭),五行中属朱雀,代表的是心(火)和人的阳气,所以心火一旦过于旺盛,如劳心伤神、精神紧张、饮酒、食用辛辣食品、女性经期将临时,前额就很容易冒出一颗颗痘痘和疮疡。 4.夜寐不安 中医认为,白昼是阳,主动、为寤,黑夜是阴,主静、入寐。若人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和谐,便可安睡入寐;若心火内动、肾水虚亏,则常常夜不成寐,难以安稳入睡,或易醒、早醒、多梦,甚至伴有胸闷、心悸、健忘、眩晕、耳鸣、盗汗、腰酸等异样。 5.胸闷胀痛 心主血、肺主气,二者共同协调气血的运行。而且胸又是大气之府,若遭遇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木旺生火,出现胸部胀痛不适,主要是心或夹杂肺、肝二脏,气血不调所致。 子时(23:00~1:00)滋阴入阳,养胆好眠 子时是一天中最为黑暗的时段,属于阴气最重、阳气萌生、半阴半阳、阴阳交接的时刻。此时人的气血正好运行于胆经,所以子时养生保健, 人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助阴入阳、平衡气血、阴阳相合、水火既济、入睡求觉。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睡眠就是最好的能量补充形式,经过一个白昼的辛劳和消耗,人的气血津液被大量消耗,此时最需要的是滋阴养阳以恢复体力。莎士比亚说:“人生最美的一道宴席就是睡觉。”好的睡眠能让人消除疲劳、精神饱满。若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低下,则会出现头晕恶心,甚至引发高血压、忧郁症、偏头痛、月经不调等疾病。所以民间有句话说得好: “腾不出时间睡觉,迟早要腾出时间生病。” 丑时(1:00~3:00)护肝关键时,要深度睡眠 丑时气血正好运行于肝,此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熟睡。现代人熬夜、晚睡已成为习惯,其实这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古人养生推崇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帝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卧”就是躺下休息睡觉,“归”就是让全身气血静藏于肝。 医学研究发现:人在静卧状态时,肝中的血流量可增加40% 左右;大量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肝作为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 许多重要的生化物质,都在此进行合成与转化;各种代谢物质和摄入的有毒有害成分,也多在肝内分解排泄。丑时走肝经, 此时若能好好深睡一觉,让充足的血液滋养肝脏, 即获得了一味保护人体健康的“天然良药”。 感冒 病因机理 感冒主要为外邪侵犯所致,遇风袭、夹寒热,或风寒、或风热。 临床表现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常伴有头痛、无汗、骨节疼痛、鼻流清涕、咯痰稀白、口不渴等症状。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可伴有头痛、口渴、出汗、鼻流浊涕、痰黄质稠、咽喉疼痛等症状。 刮痧方案 治疗感冒, 病分二端,刮拭时首当疏风解表,再佐以散寒、清热。刮拭顺序自上而下,先头颈,再背部。 风寒感冒取穴刮痧 1.刮拭风池穴。 定位:风池穴位于头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刮法: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刮拭时当轻柔用力,用刮痧板角部刮拭至出痧即可。 2.刮拭大椎穴。 定位:大椎穴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刮法:取穴时低头,项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刮拭时当轻柔用力,不可过猛,刮至出痧即可。 3.刮拭风门穴。 定位: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法: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刮拭时当轻柔用力,刮至出痧即可。 4.刮拭肺俞穴以及肩胛部位。 定位: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 刮法:椎骨高突向下推3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自上而下用较重力度刮拭,不用停顿。 5.刮拭中府穴以及前胸部位。 定位:中府穴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刮法: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凹陷处向下1横指即是中府穴。可用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前胸部位可从天突穴刮拭至鸠尾穴。 6.刮拭合谷穴。 定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刮法:取穴时一手拇指、食指张开成90°,以另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压在其手虎口上,指尖点到处。可用刮痧板角 部自上而下刮拭。 7.刮拭少商穴。 定位:少商穴位于大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刮法:取穴时将拇指伸直,沿拇指指甲桡侧缘和下缘各做一切线,两线交点处即是。可用刮痧板角部刮拭,也可用针刺放痧。 脸上总爱出油长痘痘? 晚上总是睡不着还爱做梦? 每天总是无精打采觉得累? …… 失眠、长痘、心烦、脱发……这些生活中看似不大的问题,难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很可能就是五脏出问题了。 熬夜玩手机、能躺就不动,奶茶续命、嗜糖如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沉重的工作压力,让小编也逐渐迈入亚健康状态,年纪增长,失眠、湿气、脱发、肥胖也伴随而来。初见石老师时,他一眼就看出小编的问题——五脏生病了。小编跟着石老师学了几天刮痧,发现刮痧原来这么简单!只需准备一瓶刮痧油、一块刮痧板,照着石老师给的穴位,简单刮拭就能疏通经络,每次刮完浑身舒畅。后来养成了没事就刮一刮的好习惯,身体比之前好多了。 在小编的恳求之下,石老师终于愿意将珍藏多年的刮痧保健知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自己的五脏情况,将刮痧保养五脏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保持身心健康。保命的关键就是保养五脏,从打开这本刮痧书开始,和小编一起踏上健康的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