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红色足迹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 20世纪后半叶,我在 上海西区的五原路住了30 多年,对附近的街景挺熟 悉。从五原路出去,走常 熟路,几分钟工夫,就到 了大名鼎鼎的淮海中路。 沿淮海中路往东,走过幽 静的华亭路,会看到几幢 二三层楼的法式建筑,楼 前有美丽的小花园,比起 附近大型的公寓建筑,例 如常熟路转角处的白墙大 楼,是别样的风景,也是 我少年时代经常玩耍的区 域。再往东面走走,便看 到沿街一长排仿欧洲风貌 的建筑,墙面上,镶嵌着 狭窄的阳台,用铁铸的栏 杆围起,仅有半米来宽, 那是它们区别于中式风格 的标配。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我就住在那一带。那时, 学业不紧张,放学后常有 闲逛的机会。作为学生, 每天早上需参加升旗仪式 ,必然列队高唱雄壮的国 歌。老师告诉我们,国歌 的前身,是诞生于抗日战 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 》。不过,老师们没有说 及,我也压根儿没有想到 ,那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 旋律,那洋溢着悲壮激情 的音符,最早,竟是孕育 在我经常玩耍的地方,在 那些老旧的欧式建筑之中 ,在某幢不招眼的房屋的 三楼,在一间沉默的斗室 的窗台下。 时间,似乎非常非常 遥远了。那是前仆后继的 严酷岁月,那时候,淮海 中路叫另外的名称——霞 飞路。1931年,日军在中 国东北挑起九一八事变之 后,上海的形势日益紧张 。租界内外,气焰嚣张的 侵略者不断挑衅,高高扬 起血淋淋的军刀;蒋介石 当局奉行“不抵抗主义”, 镇压民间的抗日活动,夜 以继日,押送爱国人士的 警车,凄厉地呼啸着掠过 大街小巷。1258号三楼, 聂耳临时租住的亭子间, 难以安顿年轻人悲愤的心 ——许多并肩战斗的同志 已经被投入监狱。他的思 维一步步清晰:“音乐和 其他艺术一样,它是代替 着大众在呼喊。”音乐家 举起小提琴,彻夜不眠, 一身热血,满腔怒火,战 斗的音符,从心底喷涌而 出;小提琴拉响激昂的旋 律,吵得房东老太太,一 位白俄女子无法入睡,恨 不得将房客扫地出门。斯 情斯景,与今日淮海中路 的繁华和优雅,与大街上 俊男靓女的丰采,好像是 两个空间维度的故事,实 在难以联系在一起想象。 记忆如此容易消逝吗 ?不,并非记忆消逝,或 许是在和平幸福之中陶醉 已久,漫不经心地淡忘了 民族曾经陷入的苦难。 2 日月如梭。今天,当 我寻访历史遗迹,顺淮海 路溜达,在沿街的欧式建 筑旁徘徊,我突然意识到 ,它们在此站立的时间, 已然百年;青年聂耳活动 于此,也是将近90年以前 的事情。 这是初夏的一个早晨 。我到的时候,沿街一排 底层的商铺,尚未开张。 其间,1258号,寂静无声 ,底楼的店面,被银色的 卷帘门挡住了,不识真容 。二楼和三楼,也许是民 居,狭窄的阳台上,晒着 衣物。我想,彼时的聂耳 ,只是四处打零工的文艺 青年,生活拮据,大约租 不起朝南的正房。2009年 ,徐汇区政府,在联排建 筑的侧墙上,挂出“聂耳 旧居”保护铭牌,文字中 说明,聂耳曾居住在三楼 。我从外观估摸这类建筑 的结构,不由猜想,聂耳 可能租了朝北的斗室。 我站在1258号楼下, 长久伫立,似乎想倾听历 史的回音。连续有大巴士 从眼面前奔驰而过,隆隆 的马达轰鸣之后,大街对 面的景色显露出来,首先 映入眼帘的,是地铁一号 线的站台,醒目地标着“2 ”字,是常熟路站的2号进 出口。在聂耳的时代,上 海是没有地铁一说的,当 时,最通晓世界状况的林 语堂他们,才可能在纽约 等地见识过地铁这种新式 玩意。不过,我的思绪, 没有停留于地铁口进出的 人群,我突然感受到另外 的心灵冲击。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