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

西藏历史
作者: 陈庆英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西藏历史
ISBN: 9787508535456

作者简介

陈庆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藏族历史研究,著有《元朝帝师八思巴》、《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达赖喇嘛转世与历史定制》、《中国藏族部落》(主编)、《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主编)、《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主编),译作有《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汉藏史集》《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红史》《萨迦世系史》《五世达赖喇嘛传》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内容简介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是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其全称为西藏自治区。西 藏的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现在西藏全区划分为5个地级市,即自治区首府 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和山南市,另有 阿里、那曲2个地区,合计7个地级行政单位;70个县 和4个县级区(合计74个县级行政单位);691个乡级行 政区,包括140个镇、534个乡、8个民族乡以及9个街 道办事处。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 常住人口为300.22万,其中藏族人口271.64万,占 90.48%,汉族人口24.53万,占8.17%,回族、 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等其它民族共有4. 05万人,占1.35%。西藏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青海省相连,东面与四川省、云南省相连。从西北 到东南沿喜马拉雅山脉漫长的边界线与印度、尼泊尔 、不丹、缅甸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 中国国际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质历史最 年轻的高原。早上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和丰富的 远古植物资料证实,直到第三纪晚期该地区的海拔还 只有1000米,气候湿润炎热,一派热带森林和草原景 观。只是在近300万年左右的时间内,才逐渐上升到 目前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其中,从距今1万 年前起共上升了约700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有四个巨大的由西向东延伸的山脉 。即:阿尔金山一祁连山脉、昆仑山一巴颜喀拉山脉 、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这些山 脉中间扩展开来,两头聚拢,西部形成帕米尔高原“ 山结”,东南形成横断山“山束”,使得整个青藏高 原在地形图上像一个内装重物、两头扎紧的大口袋。 在高原的内部,南北并列的山脉和山脉之间的台地又 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口袋。如同在一个大口袋中装着若 千个小口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整 个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还多。西藏的总体地形构造是 夹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这南北两道 高墙之间的西北高东南低的三级阶梯,即:1、藏北 高原。约占西藏面积的2/3,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除西南角的几条河以外,多数是内流河,形成众多 的高原湖泊;2、雅鲁藏布江流域,平均海拔在3500 米左右,河流都汇入由西向东的雅鲁藏布江;3、藏 东峡谷地带,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到金沙江,平均 海拔在350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和河流变为 从北向南的走向,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成为 亚洲几条主要江河长江、湄公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 上游。 从地形上看,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 高最大的山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大多数海 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都集中在这里,喜马拉雅山南麓 地势陡降,很快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形 成南麓和北麓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而在西面 、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气候和自然景观逐步过 渡。由于海拔高,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 流的北上,所以高原气候寒冷而且干燥。拉萨一月平 均气温为一2.2℃,七月平均气温为15.1℃,那曲 一月平均气温为一13.9℃,七月平均气温为8.9℃ ,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拉萨、日喀则 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都比同纬度的重庆、武 汉、上海低10~15qC。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 期短,拉萨和日喀则为120~180天,那曲地区仅有60 ~80天,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年平均最低气温低于 0℃的天数,西藏拉萨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 天,那曲为276.9天,而年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 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 。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降水量拉萨 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县为60.4毫米,那曲为406 .2毫米。冬春多暴风雪,夏秋多雷暴、多冰雹,那 曲年平均雷暴日在85天以上、雹日在35天以上。西藏 又是多风的地区,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拉萨为 32.4天,日喀则为59.3天,而那曲和阿里的牧业区 为100~150天,最多的地方可达200天。在这样的气 候条件下,西藏的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 地带有森林,再往上依次是灌丛草甸、高山革甸、高 山草原、高山荒漠,雪线以上的高峰峻岭终年冰雪覆 盖,为大片的雪山冰川,类似地球南北两极的景观。 从整体来看,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不适宜 农耕,只有少部分气候比较温暖的河谷由于日照长、 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高原灌溉农业的有利 条件,但耕地总面积不到400万亩,大部分地区为高 原游牧区。虽然西藏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是可以有 效利用的面积有限。广大草原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 量低,载畜量低,而且多风雪灾害,生产很不稳定。 农田必须有水利灌溉,庄稼才能生长成熟,因此耕地 分散在河谷地带,一年只能一熟。在几千年乃至几万 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在西藏的各个民族,正是 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进行不断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 的。P4-7 《西藏历史》全面介绍了西藏地区由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全书分为十一章:吐蕃王朝建立前的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地方政教势力割据时期的西藏、元代西藏、明代西藏、清朝前期的西藏、清朝后期的西藏、西藏人民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民国时期的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本书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社会曲折、复杂的演进变迁,很好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主题。书中精当利用历史文献、典籍、档案资料等,真实展示了西藏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着重阐明了西藏历史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依据: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如何看待历史上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客观评价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意义,等等。作为附录,书中特别增加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去还所谓“西藏问题”的本真面目,颇见匠心。全书以史实证明西藏社会所经历的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从封建统治到民族自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的历史性转折,澄清了所谓“西藏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批驳了各种宣扬“西藏是一个国家”的谬论,揭露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以暴力方式破坏我国藏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的分裂本质。 本书纲目线索清晰,内容充实扼要,吸收了西藏历史研究的最新实证成果,引证论述严谨客观,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性思考。史论结合,言之有据,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水准,体现了创新与探索。全书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是一本了解西藏的上乘读物,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