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寻路/光启文库

考古寻路/光启文库
作者: 霍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考古寻路/光启文库
ISBN: 9787100199629

作者简介

霍巍,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曾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史前时代》等十余部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考古学报》《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东方学报》等海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考古学”这一术语,在世界古文明当中出现甚早,在西方首先出现于古希腊时代,称为“古物学”;在中国则从北宋时期开始,出现了“考古”一词。但是,这和我们现在所讲的考古学都有很大区别,现代考古学在英文中通常称为“Modern Archaeology”,如果直译,就是“现代考古学”(或“近代考古学”),其特点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取得基础资料的主要手段,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田野考古学”。不过,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现代考古学的产生,都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各有其古典主义的传统及其历史渊源。 古希腊时代的“考古学”,泛指对古代史的研究。到17世纪这一名词被重新使用时,其含义已经有所改变,主要指对古物和古迹的研究,故也称为“古物学”。这一术语“在17世纪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和古迹的研究”。近代考古学在西方的出现和发展,按照夏鼐、王仲殊先生的意见,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继续发展期几个阶段,其中的萌芽期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古典时代的语文和美术史的研究,促进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进而这一风潮又扩大到对基督教圣地巴勒斯坦地区的古迹和古物的寻求,后来再进一步扩大到对近东地区的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更为古老的古迹和古物的寻访与搜集。这个时期考古学最为重要的学术特点,其一,是对古典时代语文学的重视,如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对于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的三体文字,为考释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释读这种象形文字,由此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其二,是利用古代的遗迹和遗物,从事欧洲古代史的研究,如德国学者温克尔曼利用古罗马的艺术品写成《古代美术史》,对于欧洲古代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甚至被有些学者称为“考古学之父”。 这个时期的西方考古学,被著名的西方考古学家布鲁斯·G. 特里格(Bruce G. Trigger,也有学者译为崔格尔,除著录保留原译外,均作特里格)称为“古典及其他以文献为基础的考古学”,有时他也直接简称其为“古典考古学”。特里格总结说,“总的来说,古典发掘者试图发现与铭刻学、艺术作品、建筑与城市设计有关的信息”,一些古典考古学家常常将智慧、创造性、热爱自由以及古希腊的美学观念看作人类精神最高境界的表现,对古代艺术和建筑特别感兴趣,习于将考古发现资料与古铭刻和文献加以对照比较,试图在文献和考古发现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以便能够证实和扩大从文献记载中所知的内容”。特里格特别注意到,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大部分古典考古学家与史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几乎互不往来。他解释说,这可能由于古典考古学家“大多在大学或博物馆古典研究及艺术史的部门任职的缘故”。实际上,这恰恰曲折地反映出欧洲考古学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古典考古学和史前考古学的分野,两者之间在研究方法、研究志趣和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差别。 本书从源自西方的考古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学术结合这一问题入手,着重探讨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作者在长期的考古实践中,借助中国历史时期考古方法对从汉唐到宋元的考古遗存进行深研;创新性地利用“二重证据法”填补了西藏考古学的诸多空白,不失为一本考古学研究佳作。1. 为当代中国考古寻根探路。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霍巍的考古学随笔集。文集中既包含论文,也有讲座稿和访谈录,许多文章都是首次公开发表,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道路”的理论问题展开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思考。 2. 夯实青藏高原考古的理论根基。 西藏考古及青藏高原考古是霍巍教授的理论研究重点,他多年来深研这一领域,著作和建树颇丰,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领路人。作者对有关西藏考古与艺术这一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提出了卓越成效的研究方法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