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未来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
ISBN: 9787541775628
一、“图像证史”与“形象史学”的方法 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提出历史研究中的“二重证 据法”,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 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这也成为学术界 公认的对20世纪史学影响深远的治史观念和方法。之后 ,不少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解和学术研究实践,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三重证据法。 1934年,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总 结王国维先生学术内容与治学方法时说道其学术研究的 三个特点: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 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①陈先生被后来者认 为是历史研究“三重证据法”的最早提出者。但不论是 “二重证据法”还是“三重证据法”,其对历史研究的 意义已为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所证明。所以,如果说章学 诚的“六经皆史”说让我们把历史的证据转向更广泛的 传世文献,那么,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则让我们 把目光投向历史文献之外更广阔的领域,历史研究也就 在历史证据的不断发现和扩展中走向深入。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历史研究的各种学术思潮中, “图像证史”的观念不啻为一缕清风。“图像证史”是 源起于西方艺术史领域以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理解和重构 过去的研究方法。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领 域出现的“新社会文化史”,促使图像在史学研究领域 广泛运用,极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图像证 史研究逐渐跨越艺术视野和图像学范畴成为新文化史学 实践的新领域。就此而言,笔者认为无论是贡布里希( SirE.H.Gombrich)还是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他们的图像学研究更偏向于艺术史的研究,英国艺 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Haskell)是“图 像证史”观念的最早倡导者,在《历史及其图像——艺 术及对往昔的阐释》一书中,他将图像证史研究概括为 通过视觉图像再现和理解往昔的历史观念和方法。图像 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 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 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 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 甚至“历史本身”。 学界共同认可的是英国文化史家彼得dian5伯克 (PeterBurke)的研究成果。彼得?伯克跨越艺术史视 野,明确地将图像证史定义为把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历 史研究,在其代表作《图像证史》中,彼得?伯克突破 以往艺术史中图像学、图像志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图像 阐释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之中,用更多元 的视角解读图像和认识历史。彼得?伯克以其杰出的新 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 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并 将其作为重要历史证词,探索解读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 息,为心态史、情感史、政治文化史、物质文化史、儿 童史、艺术社会史建构了全新的历史解释图景。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