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的思路决定一生的出路(白金纪念版)
作者简介
周志宏,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法学硕士,副教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委员会(独立学院教育学术组)专家委员。曾任湖北省税务学校《现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副校长,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教材两本,其中一本为全国税务系统统编教材;是《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丛书的副主编。 梁力,复旦大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硕士。
内容简介
在我国大部分封建社会时期,书生学子们十年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 日 能金榜题名,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更能获取荣华富贵,换来光宗耀祖的 无上 荣耀。 到了当代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上大学成了农村孩子远离贫困的唯一 出 路,成了城市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选择。人们渴望“一考定终身”。进了 大学 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捧了金饭碗。在学校,学多学少、学好学坏似乎都没 有什 么差别,只要拿到了毕业证,就等于一辈子都能高枕无忧。 转眼之间,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考上了大学再也不意味着未来 之 路就是一片坦途,那些躺在床上做着金科美梦的同学们,被抽走了枕头, 断了 奶。尽管有的同学并不情愿,但是也只好自己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努力去寻 找 面包和牛奶。然而仍有一些头脑不清,直犯迷糊的同学,并不知道马上去 寻 找面包牛奶,却还整日得过且过,做着“天上掉馅儿饼的美梦”!殊不知 ,如此 迷糊地对待大学生涯,别说是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就连想要顺利读完大学 也 都会变成黄粱一梦! 2006年8月31日,《中国教育报》上就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 开学前夕,武汉理工大学有大批学生提前返校参加补考,其中近一半 是大 一学生。这在武汉市民和在校大学生中引起了讨论。有人说,不少学生把 学 校当做“保险箱”,考入大学就尽情玩,这次大补考是给他们敲响警钟。 一位今 年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长则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孩子初入大学,离开父母 的管 教,会不会受到不良学风的影响?据悉,该校这次参加补考的原大一至大 三年 级的大学生多达8466人次,而3个年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总数约为2.7 万人。补考率、重修率高居,并不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独有现象。据报道, 在武 汉其他高校也出现类似的学风问题:某学院不足3000人,却有1000余人次 参 加补考,某些班级甚至80%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探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 放 松学习。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补考生中,近一半人是2005级的大一学生。不 少 教师认为,大一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特别容易放松学习。他们挂科的 原因 并非是课程难度超出接受能力,而是他们主观上轻视学习和成绩。某大学 一 女生在BBS上留言:“进入了大学还有必要像高三一样神经紧绷、一刻不落 吗?我觉得应该放松自己,逃几次课也没有关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专 业的 小刘告诉记者,期末考试并不难,同学们的基础差异也不大,有的科目甚 至突 击一下就能通过,但有些人沉迷网络、恋爱,连最后的冲刺复习都不愿认 真对 待,等着他们的只能是补考。 有人可能会把出现这样的问题简单地归罪于大学新生纵情玩乐,其实 不 然。这些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新生们,从小就是家长眼里的好 孩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学校的骄傲,他们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路一步步 走到 今天。习惯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习惯了成堆的家庭作业,习惯了固定 的 教室,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12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 能 考上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高峰强教授说:“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 来 的学生,他们习惯了考试,习惯了面对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旦没有 标准 答案,便不知所措了。他们在进人大学前,总以为象牙塔是神圣的天堂, 凭着 这个信念寒窗苦读,幸运地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以后,中 学时 代读书那个很明确很具体的目标——考上大学,已经实现了。但是走进大 学 后,却发现这里竟不是梦中那个“完美世界”。生活的主题仍然是学习, 但是 学习的方式和目的却完全不同。一下子没有了父母的唠叨,没有了专属的 教 室,下课后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敦促。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被当做一个 心 理和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来对待。这种相对宽松的教学管理环境 , 使得很多习惯高中时那种学习模式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要如 何 支配空余时间。于是,他们变得迷糊了,变得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的定位 在哪 里,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