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依托Python提升数据素养的研究
作者简介
范美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软件与信息学院骨干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Web前端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软件UI设计等。曾主持教育部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 课程子库建设,荣获优秀项目奖。近年来,在各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屡获奖项。
内容简介
"第1章数据素养概述 第1章数据素养概述 11数 111数的产生 从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过着 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所得。在长 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他们有时也会用 夹杂着手势的语言来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随着劳动内 容的发展,他们的语言不断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 面就是有了“数”的“色彩”。 如图1-1所示,群居生活中,人们有时满载而归, 有时两手空空,“有”与“无”便是早期人类对“数” 的认识(颇像二进制中的“0”和“1”)。 图1-1有(右)与无(左) 后来,以个体为单位的群居逐渐发展为以家庭为单 位的部落。“有”这个概念逐渐被细分为“一”“二” “三”,而所有大于“三”的数量都被理解为“多”, 这便是“数”的雏形以及当时有限的算术知识。 112数的表示 后来,原始人民开启了“农耕”式生活。然而,新 问题接踵而至,比如如何记录时节,怎样计算收成等。 仅仅使用“一”“二”“三”“多”这些概念去解决这 些问题,犹如煎水作冰、蒸沙成饭,于是粒度更加细腻 的其他“数”在历史的长河中水到渠成般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数”这个字的本义是用来记录数 量的自然数(0和1、2、3等正整数),但是不同时期、 不同地理位置的人所用的记数符号却大不相同。 斯蒂文·斯特罗加茨在其著作《x的奇幻之旅》 (The Joy of x:A Guided Tour of Math,from One to Infinity)中曾这样写道:“把数字看成一堆 堆的石头,这个想法听上去也许有点古怪,但其实它跟 数学一样古老。英文‘计算’(calculate)这个词来 自拉丁文calculus,本义就是一堆用来计数的鹅卵石。 ”现如今人们在低龄阶段认识数字的时候,仍然使用这 种方法,如图1-2所示。 图1-2鹅卵石计数 如图1-3所示,用利器在树皮、兽皮或者石头上刻 痕(一个印迹表示“1”),也是我们祖先曾经使用的 记数方式。这种刻痕记数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 其他方式所替代,但刻痕记事却在历史上广泛使用,直 至今日,如人们用碑文来描绘风景、事物或记录事件、 人物等,甚至现在广泛使用的印章也留存了它的影子。 图1-3利器刻痕与印章 图1-4所示的“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古代人类共 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 古代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马守一座桥,要守 60天。为了让将士们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 将一根长长的皮条系了60个扣,他对守桥的官兵们说: “我走后你们一天解一个扣,什么时候解完了,你们就 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