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丁--我能让你战胜糖尿病(升级版)
作者简介
向红丁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协会主任委员 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内分泌专家,健康教育科普专家。早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现任卫计委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计委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在糖尿病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经验,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上篇 谈糖说病——向红丁为你解读糖尿病 **章 什么是糖尿病 *新资料表明,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100个人里面有1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有1.14亿的糖尿病患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尿病呢? 西医管糖尿病患者叫DM,D就是多尿的意思,M就是甜的意思,所以西医上称糖尿病叫甜性多尿。中医叫消渴症,消瘦加上烦渴。但是这只不过反映了糖尿病的一些特点,不是糖尿病的**因素。也就是说,人也可以尿多但不是有糖尿病,同时尿里也可能没有糖,却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过多的疾病。也就是说,糖尿病的诊断需要靠血糖测定,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是糖尿病。 我们可以自己看化验单来判断自己的血糖代谢状况,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也要小于7.8毫摩尔/升。如果有一项超过这个正常值,就说明你的血糖已经不正常了;如果空腹血糖已经大于或者等于7.0毫摩尔/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就可以诊断为已经患了糖尿病。 利用测量血糖值诊断糖尿病是全世界统一的标准,血糖高是糖尿病的标志。但很多人不能理解血糖高意味着什么,在国外,糖尿病的别名是“沉默的杀手”。糖尿病严重时会引发脂肪、蛋白质、矿物质、水及酸碱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果血糖长期控制**,就又会造成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所以,人们常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高。 有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盲人、一半以上的截肢者、接近一半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这也是糖尿病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后面章节会具体谈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极大威胁。在胰岛素疗法问世之前,糖尿病像妖魔一样,曾无情地夺走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不过,现如今我们也大可不必谈糖色变。自从1922年人类将胰岛素成功地应用于临*后,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尤其是,我们一旦了解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提前预防,及时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如果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就应该控制饮食,勤加锻炼,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有些人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这是一个误区。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搞清楚,但是目前研究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两个:**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病毒*击,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2型糖尿病则遗传的是使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的基因。第二是后天因素,或者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怎么造成糖尿病高发的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肥胖者越来越多。而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身体较为肥胖,尤其是腰、腹部。过度肥胖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脂肪含量增加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2.平均寿命延长。虽然糖尿病患者*趋年轻化,但相对来说,老年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因为老年人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加重。我记得一个数据,说194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那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还没有得糖尿病就离开了人世。但现在活到七八十岁是多么平常的事儿,人们的平均寿命基本上翻了一倍,而平均寿命的延长也使很多糖尿病患者显现出来。 3.医疗条件的改善。大家关心糖尿病,愿意了解糖尿病,糖尿病的检测手段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普及,所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查不出来的。血糖很容易检测,一查血糖就清楚身体到底正常不正常。 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有这三个原因,但是我们无法改变,我们不能为了不得糖尿病而降低生活水平,缩短平均寿命,恶化医疗条件。我们希望生活水平又好,活得又长,同时还享*比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不得糖尿病。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呢?这就要关注造成糖尿病暴发性流行的因素,即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我认为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包括以下四条。 1.对糖尿病无知。我们看到很多人,实际上已经得了糖尿病很多年,甚至都有了并发症,却**不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这都是为无知而付出的代价。 2.热量摄取过多。原来没东西可买,有东西也买不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喝什么一般均不难实现,但是吃得不健康就会使糖尿病发生、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吃货”一族,要不《舌尖上的中国》能那么火吗?“吃货”们常常饮食过多而不知节制,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常常是早餐不吃,午餐应付,晚餐胡吃海喝。吃得不健康加上不健康的吃法,结果导致营养过剩,从而诱发糖尿病。于是,就出现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就越多”的局面。 3.运动太少。我看过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热量摄取得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的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中国人的热量摄取比十年前少了,那么为什么少了还会变胖,还会得糖尿病呢?我想,因为热量摄取虽然少了,但运动*少了。比如,自从有了电视,有了网络,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宅男宅女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即便出门也是坐车,谁会没事在走路上浪费时间?现代人是能躺着*不坐着;能坐着*不站着;能坐车,当然不会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了。 4.紧张焦虑。我们管这种情况叫作心理应激增多,老是处于紧张、焦虑、不愉快的状况,内分泌科的大夫就知道,人处于这种状况,身体里面有些激素就会分泌增多,这些激素很多都是升高血糖、升高血压的激素,所以人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容易血压高、血糖高,容易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有遗传性,我们不能选择和改变。环境因素的前三条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无从改变。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到的,那就是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采取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模式,才能使我们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的类型 类型 特征 1型糖尿病 体形 与肥胖无关 发病年龄 年龄较轻,多数在30岁以前发病 发病状况 来势汹汹 2型糖尿病 体形 体重过重者多 发病年龄 以往多发于中老年人,但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 发病状况 为慢性发病 其他特殊类型 糖尿病 体形 与肥胖无关 发病年龄 依情况而有所不同 发病状况 依情况而有所不同 妊娠糖尿病 体形 肥胖孕妇是高危人群 发病年龄 怀孕时期 发病状况 产检时即可发现 糖尿病按照**规定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种类型叫作1型糖尿病。要注意,不要写罗马字母的Ⅰ型,要写阿拉伯数字的1型。1型糖尿病,原来我们把它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患者不打胰岛素活不了,不打胰岛素就有急性并发症,会危及生命,也就是依赖胰岛素而生存的一种糖尿病。1型糖尿病孩子比较多,成人也有,发病来得急、来得猛,刚开始就有酮体,而且还有酸中毒,一查自己的胰岛素水平挺低,不打胰岛素活不下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1型糖尿病根治的希望比较大,因为这种病人就缺胰岛素。像干细胞治疗,对1型糖尿病可能就有希望。我国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占9%左右。 2.第二种类型是2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患者较多。一般年岁比较大,小孩也有。这种人刚开始的时候血糖挺高,也可能有酮体,但是多数没有酸中毒,胰岛素一般不是太低,还是有。个别人的胰岛素反而高,所以这种人刚开始不一定要打胰岛素,他也能够维持生命。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类型占90%。 3.第三种类型是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既不是1型,也不是2型,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糖尿病。比如说,分泌胰岛素的胰腺出了问题,或者胰腺炎,或者长肿瘤把胰腺切了,那肯定是要变成糖尿病的。还有很多内分泌疾病,升高血糖、升高血压的激素太多引起的糖尿病。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从理论上来讲,这种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只要把原因解决了,糖尿病就可以消失。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类型占1%。 4.问题出现了,你要是算算的话,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应该就没了——1型9%,2型90%,其他特殊类型1%,加起来***了。怎么还有第四种类型?第四种类型是什么呢?叫作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发现了糖尿病,糖尿病未必真是发生在妊娠期间,可能以前就有,只是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能说有。所以妊娠期间发现或者发生的糖尿病就叫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不可能永远称为妊娠糖尿病,怀孕不可能怀十个月以上吧?过了妊娠期,不能再叫妊娠糖尿病,所以它不占百分比。我国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特别高,妊娠妇女一查,20%~30%的人血糖都不正常,这种妇女生完孩子以后,血糖可以**正常,但是这辈子还是容易得1型、2型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的类型有四种: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各有各的特点,治疗上也略有不同。 “三多一少”等于糖尿病吗 多尿 血糖升高,身体努力经过尿液排出糖分 多饮 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 多食 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能量缺乏 体重下降 能量不足,脂肪和蛋白质消耗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非只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所造成的结果,糖尿病的表现,习惯上被称为“三多一少”。“三多”指的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是指体力和体重下降,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是我的排列次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我的排列次序是尿得多、喝得多、吃得多、体力和体重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糖尿病患者尿得多、喝得多比吃得多*常见,大概是这种样子。尿得多、喝得多在糖尿病患者中占三分之二,吃得多一般占二分之一,所以我把尿得多、喝得多放在吃得多前面。 为什么要把尿得多放在喝得多前面?这有个因果关系。糖尿病是尿得太多脱了水,所以他才喝得多。也就是说糖尿病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而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尿得多是因,喝得多是果,所以我把尿得多放在喝得多前面。 为了*清楚地认识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再来具体解释一下。 什么叫尿得多?顾名思义,尿量多而且频繁,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而且尿量很大,并不是尿的次数多,但每次都尿不了多少的所谓“尿频”。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体内不能充分利用,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而且尿液的泡沫较多,尿渍发白、发黏。 什么叫喝得多呢?一般来讲,一个人在天气不是特别热,锻炼也不是特别激烈的时候,600毫升一瓶的矿泉水,**喝4瓶差不多够了。如果你超过一倍,或者超过50%,那你可能就是喝得多。 什么叫吃得多呢?就是比你原来的食量增加了,或者比你同年龄、**别、同运动量的人吃得多,反而体重维持不住,这种人往往就是吃得多。原因主要是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进入细胞,被细胞所利用,从而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造成了多食,而且进食后没有饱腹感,从而导致进食的量和次数增加。而且大量的尿糖丢失会让人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要吃个不停,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千克,仍旧吃不饱。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体力、体重下降?如果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三多”,那么几乎全部患者都有“一少”。这“一少”不见得都是消瘦,但一定是体力和体重的下降。差不多所有的病人在发病初期都感到疲乏无力,特别是腿没劲儿,下班回来或者稍微活动就觉得全身困乏,恨不得赶快**躺一会儿。*怕上楼梯,爬楼则腿软。同时,如果病人比较仔细地测量体重的话,就会发现虽然整体看起来不见得瘦,但体重确实比*重的时候下降了。也有些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就出现明显的消瘦。 造成“一少”的主要原因包括: (1)糖利用得不好,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源。 (2)因为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所以只得动用肌肉和脂肪来补充能量,造成肌肉消耗,脂肪减少。 (3)有时因为多尿造成无机盐特别是钾的丢失,而低血钾也可以造成疲乏无力。 (4)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使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等。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后,“一少”症状会明显减轻。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就一定要引起注意。但是要明确的是,糖尿病表现除了“三多”“一少”,还有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阳痿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有一些患者虽然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同样为糖尿病患者,是不是患糖尿病还应以血糖检测为准。 ★协和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心血之作 ★适合中国人的糖尿病全面防治方案 ★**解读“三五防糖法” 张学良、陈立夫、梁实秋等很多人都身患糖尿病享年高寿, 9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能被很好地控制,都是因为用错了方法。 糖尿病人可以让身体带病延年,甚至比正常人活得*有质量! *好的医院是家,*好的药材是食物,*好的康复是运动,*好的医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