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亭阁/西湖天下

西湖亭阁/西湖天下
作者: 周新华
出版社: 浙江摄影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西湖亭阁/西湖天下
ISBN: 97878068697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长亭常为人们送行饯别之处。而饯别之人,于离别之际,又每每因伤感 触怀而垂泪,故长亭又称“洒泪亭”。近人李叔同—首《送别》,中有“长 亭外,古道边,芳*碧连天”之句,唱得伤感低回不已,原是取意于此。 其时除了长亭,还有短亭。五里置亭,谓之短亭。到后来长亭、短亭就 成了典故,在文人诗赋中屡有所见,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中云:“水毒 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唐人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何 处是归程,长亭*短亭”之句。宋人辛弃疾《满江红·和杨民瞻》词:“白 石路,长亭侧。千树柳,千织结。”宋人张耒《离泗州有作》诗:“沙岸飞 鸥旧相见,短亭杨柳不无情。”说的都是离别的事。后来,就有了。“离亭 ”一说,即指那些设于路旁,**人饯别之驿亭。如唐人李商隐《离亭赋得 折杨柳》诗:“暂凭尊酒送无谬,莫损愁眉与细腰。” 不过到了唐时,虽仍有长亭、短亭之名,但其建亭之制却与秦汉之时已 有差别了。试举一例,杜牧曾写过一首《题齐安城楼》诗,中间有这样一句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有人计算过,从齐安到杜牧的故 乡长安路程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这般一推算,唐朝时是每三十里建一座驿 亭,这与秦汉时每十里置亭,已经有所不同了。 现时说的亭子,大都指的是园林中的亭阁建筑。那么,是从什么时候起 ,亭子开始与园林有了须臾不可分的关系了呢?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实 例来看,当自隋唐时期始。 园林中建亭的*早资料,见之于隋唐时期的《大业杂记》:“隋炀帝广 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在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 冠*古今。”从唐人的诗文里看,其时园林中已经常见到亭子了。唐人任晦 ,曾担任泾县县尉,喜欢结交文人墨客。他致仕后隐居苏州,建园于旧时顾 辟疆的园林里,人称“任晦园池”。由于这是在“吴中**私园”(即顾辟 疆园)旧址上营建的,一时“深林曲沼,危亭幽彻”,修篁嘉木,蔚为大观 。诗人陆龟蒙、皮*休都曾为之留下题咏。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园中已是 古木萧萧,修竹成林,亭阁纷设,长廊回旋。尤其是园中的亭,很有特色。 这座“任晦园池”到了宋代仍未破败,故宋人范成大在《吴郡志》园林 卷中,把“任晦园池”置于所有苏州园林的首条。值得注意的是卷目也称作 “园亭”,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园林已是“无亭不成园”了。 唐宋以后,亭阁已成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园中之亭, 常设于山巅、水际、路旁、林中,小巧玲珑,大多不设门窗,亭内空间和周 围的自然环境**融合,亭既是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重要的点缀 。 自唐宋以后,亭子作为园林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渐明确,其功能概而 言之,一为景观,二为观景。 在园林中造亭子,其首要之途是供游^休憩或驻足赏景,又或是作为某 处名胜景致的点缀。但由于其设计建造别具匠心,亭子本身也成了令人流连 观赏的景观,自古而今,有多少名亭传世,就是此理。尤其是在一些江南园 林里,亭子几乎随处可见,形制或秀美或俊逸,或玲珑或典雅,仪态万方, 令人赏心悦目。而像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以及安徽的采石矶两地,*是亭构 成群,成为主要景观。另有一些名胜,亭子已成为观赏的主景,并且以亭命 名。如苏州沧浪亭中土山上的“沧浪亭”即是一座名亭,石柱上刻有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记述了苏舜钦用四万钱买下沧浪亭 的一段历史。此亭造型轻盈,周围箬竹丛生,老树参天,既古朴又富有野趣 ,常使人发思古之幽情。其他如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开封的 龙亭,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等,莫不如是。这些造型别致的亭子, 不仅成为一道引人人胜的景观,有些还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亭子的又一重要作用在于观景。童隽在《江南园林志·造园》中谈“借 景”,谓:“山光云树,帆影浮图,皆可入画。或纳入窗牖,或望自亭台。 ”“望自亭台”云云,正点明了亭台在园林借景中的妙用。在山水名胜或宫 苑园林中,为取得*佳观景效果,人们往往选择合适的位置与角度建亭,使 游人能够骋目抒怀,尽览美景。位于园中山上的亭,其位置*醒目,往往成 为园林中的主景,也是观赏景色的佳处。正如苏轼在《放鹤亭记》中所说,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使人饱览临观之美。如黄山的排云 亭、云南石林的望峰亭等,莫不如此。 古人又常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水际安亭”常用的方式是亭 用石柱架于水上,如苏州拙政园松风亭;也有的用石堆砌成空透的基座,水 在洞穴中流动,亭宛如从水中升出,如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杭州汾阳别 墅赏心悦目亭等。在江南园林中还常见“水中安亭”的布局形式,亭和桥多 种形式的组合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如苏州狮子林湖心亭、扬州何园池中方亭 。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亭和桥在其中围合成空透的 “水院”,游人驻足观鱼,流连忘返。 而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两座亭,*典型地说明了亭的观景作用。十 七孔桥旁巨大的廓如亭,是全园瞩目的景观,而东北面岛上的知春亭,不仅 是园内重要景观,而且据亭可以眺望全园风光,起着不可替代的观景作用。 从建筑学、建筑艺术上考察亭文化,固然是一个角度,但其实亭文化的 主旨则在于亭这种建筑所凝聚、渗透的历史人文内容。由于亭的建构简约易 成,长时期以来,人们总是把亭作为在特定时期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事件 、典故的标志物和纪念物,用以寄托人们的情思,或缅怀,或追忆,或崇仰 祭悼。这样,亭子就成为比大型建筑物*普遍、兴修得*多的历史遗物。中 华各地的亭子,其历史人文内涵是一个颇具兴味的话题。中华文明发展** 的重要人物,从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到史载的周文王、孔子 ,从屈原、王羲之到岳飞、文天祥,在他们诞生或生活过的地方,都存留着 纪念他们的亭子。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