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突围: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议题

中国经济突围: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议题
作者: 王东京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中国经济突围: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议题
ISBN: 9787521746389

作者简介

王东京 经济学家,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教育长、副校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主讲教员,一直深受学员好评。所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改革》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学习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近千篇。主要代表作有:《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等。

内容简介

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 推动共同富裕不能“均贫富”,国家要严格保护私人财产权,让企业家有安全感;同时要引导企业家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履行社会责任;再有,政府应承担起扶贫的主要职责,用财政资金扶持贫困群体发展生产、提高收入。 在《怎样衡量收入差距》一文中我说,经济学家在研究收入差距时,应将企业家财产与收入分开。企业家所拥有的厂房、机器设备等是他的财产;而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费用,才是他的收入。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不然会夸大企业家与普通人的收入差距,误导视听。 人们的幸福感受,不仅取决于自己收入的高低,还取决于收入比较的参照。要是自己与自己比,增加了工资他会感觉到幸福;但要是告诉他,其他同事的工资比他增加得更多,就属他最低,他可能立刻转喜为忧、愤愤不平,之前的幸福感也荡然无存。 所以我一贯的观点是,在现阶段,我们既不能无视收入差距,也不宜过度渲染收入差距,更不能夸大收入差距。最近学界正在讨论“三次分配”,为参与讨论我写了《“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不料文章发表后有一位相熟的企业家打电话问:“三次分配”何时启动?我明白他担心什么,他是担心“三次分配”是否会“均贫富”。 事实上,中央讲得很清楚,“三次分配”是鼓励人们自愿捐助。可人们为何会有此担心呢?在我看来,是人们一直对“共同富裕”有误解。何为共同富裕?传统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不存在收入差距。而要消除收入差距,不仅要调节收入增量,还要调节财产存量。所谓调节财产存量,说白了就是“均贫富”。 从理论上追溯,此观念最早来自英国学者莫尔。1516年,莫尔出版了那本著名的《乌托邦》,指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消灭了财产私有且人人平等的社会。后来法国学者巴贝夫等人指出,人人平等的社会,收入应该平均分配。再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收入均等化定理”,说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接近最大化。 这当然是学者的看法。令人不解的是,普通民众知道莫尔、巴贝夫、庇古的并不多,人们“平均分配”的观念从何而来?对此,美国学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做过讨论。他认为,“平均分配”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认同,或者说是人的天性。其实,中国民间也流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意思与罗尔斯的解释不谋而合。 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远的不说,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前的30年,国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可那时实际搞的是平均主义分配,吃“大锅饭”。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虽然人们的收入都有提高,但却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有人对“收入差距”不满,产生了仇富心理。 由此见,目前社会上有人确实存在“平均主义”观念,而且根深蒂固,短期内不可能根除。也正因如此,对推动共同富裕,人们往往会想到“均贫富”。而我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绝不是“均贫富”。那样做既不符合中央的精神,也有悖于市场经济分配原则,最终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导致共同贫穷。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讲,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同时又说,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按照他的构想,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带动后富。当年上大学时,有位教授对邓小平的构想做过形象解释。他说好比坐公交车,若乘客不排队,一窝蜂地挤,堵死了车门谁也上不去;要是分先后排队,反而容易上车。 回头看,邓小平当初的构想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人先富起来了,中等收入人口超过了4亿,那么怎样让先富带后富呢?中央明确讲,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国家宪法也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是说,先富带后富不是“均贫富”。 有人说,政府可以鼓励富人捐助。富人愿意捐助当然好,可低收入人口多,捐助怕是杯水车薪。我的观点,政府应支持富人投资创业。要知道,支持富人投资就是先富带后富,而且可取得长效。投资增加,生产的财富会增加,政府税收和就业岗位也会增加。读者想想,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国家税收越来越多,政府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照顾穷人? 倘若不是这样,反过来让人们“均贫富”,效果必事与愿违。听朋友讲过一件真事。张大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城里打工多年,后来回乡办养鸡场,收入可观;小儿子一直在家种地,至今没娶上媳妇。于是张大爷让大儿子先富带动后富,拿出10万元资助弟弟做生意。结果呢,弟弟不善经营,不到半年便血本无归,而哥哥资金周转不灵,收益也大不如前。 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也一样,不能简单“均贫富”。经济学讲,人的行为选择是在特定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站在富人的角度,国家若不保护私人财产权,富人没有安全感,自然不会放手投资;站在穷人的角度,如果允许“均贫富”,可以坐享其成,他们也不会勤劳致富。 分析至此,我最后的结论是,推动共同富裕不能“均贫富”,应重点做好三件事:第一,严格保护私人财产权,让企业家有安全感,支持他们放手投资,将财富“蛋糕”做大;第二,引导企业家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履行社会责任;第三,政府应承担起扶贫的主要职责,用财政资金扶持贫困群体发展生产、提高收入。 王东京教授撰写的《中国经济突围》,直面当前经济热点难点,从看得见的角度观察,从看不见的角度分析,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读来让人醍醐灌顶。不仅有助于理解经济理论,而且可以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破解现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