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
作者: 胡慎之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1.30
折扣购买: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
ISBN: 9787115563071

作者简介

胡慎之 关系心理学家,被评为中国zui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他拥有20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余小时的个案经验,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爸爸去哪儿》《奇葩说》知识合伙人、《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 著有《如果父爱缺席》《高情商沟通术》等心理学书籍。

内容简介

有过创伤体验的人,该 如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案例1-1 我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偏 低的人,会把别人的正常行 为举止看成对我不利的做法 ,会在心里过分放大别人的 行为举止对我的伤害。我目 前单身,之前谈过几段恋爱 ,每次都因为这个问题结束 关系。我很想问问:自我价 值感低的人应该怎样进行自 我疗愈并建立正常的亲密关 系? (引自一位29岁男士的 自述) 问题的产生 该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 好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在亲 密关系中都遇到过这一问题 并且感觉很棘手。现在先来 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产 生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自我 价值感偏低不会让人把别人 的行为举止看成对自己不利 或伤害自己的行为。案例1 -1中这位朋友的表现更像是 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创伤 后应激障碍,就是一个人在 遇到某些事的时候,误以为 曾经经历的创伤事件再次发 生了,于是采取一些自我保 护的措施。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被爸爸 妈妈暴力对待,就会自然而 然地产生一种自我防卫反应 ,长大以后,一看到陌生人 甚至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朝他 举起手,就会蜷缩起身体或 抱住自己的头,甚至直接攻 击对方,以保护自己。他不 会认为对方举起手只是想挠 痒或拥抱他,而只会认为对 方想攻击他,并因此产生自 我保护的行为。 案例1-1中的这位朋友就 在几段亲密关系中做出了类 似的反应。每次认为女朋友 可能伤害他时,他都会先采 取一些措施进行自我保护。 有些经历过分离创伤的人, 一旦在亲密关系中发现对方 好像要离开他,就会直接切 断这种亲密关系,抢先离开 对方。比如,接连打了几个 电话对方都没接,他就会认 为对方在冷落他或者要离开 他,进而可能会产生以下两 种反应:一、非常害怕这种 失联的状态,想尽快与对方 取得联系,于是拼命给对方 打电话;二、挂断对方打回 来的电话,对对方不理不睬 ,甚至直接提出分手。这些 都属于自我防卫反应,目的 是保护自己的心,使之不再 受伤。 如果总把自己看成受害 者,就会把所有人都当成施 害者,也就是说,只要认为 自己是受害者或曾经是受害 者,人们就会在人际关系尤 其是亲密关系中把对方当成 可能伤害自己的人,拼命寻 找对方伤害自己的迹象。那 么,这种受害者心理是怎么 形成的呢? 幼年创伤性体验 在很多情况下,伤害都 来自一个人幼年时父母尤其 是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无论 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在亲密 关系中重复幼年时自己和母 亲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 依恋关系。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 中经常被母亲忽略,就可能 对被忽略的感觉特别敏感。 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发现对 方不经意间忽略了自己,或 是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其 内心就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恐 惧或愤怒。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 中经常遭受指责,就会觉得 自己不够好甚至很糟糕,目 后就会对这种指责性言语特 别敏感。一旦在亲密关系中 被对方指责,会认为自己非 常糟糕,同时也会判定对方 是坏人,正在伤害自己。 在成长期间经常被嫌弃 同样会让人对被嫌弃的感觉 格外敏感。在亲密关系中, 若对方表现出不屑、冷漠、 嫌弃或否定,这个人就会表 现出暴怒的状态,那种暴怒 状态会让其感觉自己拥有了 强大的力量和掌控感。其实 ,这种暴怒背后是一种无力 感,或者说是深深的挫败感 。 在成长期间得不到足够 的关注也属于创伤性体验。 如果母亲一直活在她自己的 世界里,或是一直处在比较 忧伤甚至抑郁的状态中,不 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反馈, 不对孩子的情感诉求做出良 好的回应,有时甚至连孩子 的基本生理需求也不能马上 满足,就会让孩子感到恐瞑 和不安。当然,在更多的情 况下,母亲之所以对孩子不 够关注,是因为母亲比较自 以为是或自恋。这种母亲不 是按照孩子的实际需要来满 足他们,而是自己认为孩子 需要什么,就强迫孩子接受 自己提供的一切。这种做法 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创伤性体 验,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亲密 关系。 有过上述创伤性体验的 人,成年后都有可能在亲密 关系中去寻求幼年未被满足 的一切,或者寻找一个能悉 心照顾自己的人,这个人与 自己的母亲时常忽略自己的 状态截然不同。于是,不难 发现,恋爱中的男女经常会 退行,也就是通过退回到幼 年时原始、幼稚的行为方式 来降低焦虑以启动自我保护 的心理防御机制:我要回到 幼年时,让自己未被满足的 一切得到满足,我必须让自 己满足;我特别渴望对方能 满足我一直压抑的诉求或需 求,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感 觉对方是爱我的,才能证明 自己是被爱的。案例1—1中 这位朋友的亲密关系就是如 此。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 只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经验 或体验,而对方是谁可能并 不重要,这样的人只是将对 方看成自己投射的一个对象 而已。那么,要如何改变这 种状况呢? P2-7 【壹心理联合出品!中国Zui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在优质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在进步!关系是自我检视的镜子,也是打开眼界的通路。】 我该亲近谁、疏远谁?如何处理好关系中的矛盾? 怎样靠近吸引自己的人?他人的言行教会了我什么? …… 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幸福度,90%取决于其人际关系的质量。 关系中的吸引、磨合、沟通,乃至欺骗、背叛、操纵,时时刻刻影响着关系中的个体, 我们听到了他人的观点,审视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五光十色,也立体地见识到了人性本身的力量。 但不可避免地,再好的关系中,都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不再对改变他人抱有幻想,是不是有的关系就维系不下去了? 如果一个人没有离群索居的可能,是不是就必须正视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力?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告诉我们,唯有把重心从“关系”转向“自我”,了解、分析、重构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把“问题”变成自我成长的信号和契机,便可以打破旧有的相处模式,经营出为彼此充电的关系。 【精选生活中场景案例,五大维度,深入探讨关系心理学】 从与自己相处开始·看清关系中的自己·与亲近的人的相处模式·学会经营与他人的关系·深度关系与内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