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法-从出生到上大学 管用21年
作者简介
李骏翼:毕业于武汉大学,教育现象跨界观察者与连续创业者,正面管教等体系的深度参与者。20年来,一直从事于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曾任美团、宝洁、正和岛等著名企业高管。同时,作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对家庭教育有深度研究和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理念融合”面向过去,主角是家长,虽然理念不同,但大方向很相似,向善向好,让孩子持续成长,融合难度并不高;“规划影响”朝向未来,孩子也会出场,事情复杂很多,家长常常眼高手低,很容易出问题,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前瞻未来,千万不要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意味着方向性错误,那会是什么呢?就是“主角”错了!前瞻未来,规划影响,核心是家长评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做好计划并付诸实践,而不是直接规划孩子的未来,自己当旁观者,对孩子指指点点。更直白些说,把家庭教育规划写下来,如果主语是“家长”,有效句式大体是“家长应该……从而影响孩子……”,就算基本正确;如果主语是“孩子”,内容是“孩子应该……家长只需要……”,很可能就是方向性错误。 有个网络段子说“有一种鸟,自己不会飞,却希望孩子会飞”,是讽刺有妄想症的父母。实际上恰恰相反,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孩子超越父母其实很容易,普通家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后代。最悲催的情况是倒过来,“家长会飞,孩子却飞不起来”,这让很多精英父母们非常郁闷。 家长们规划影响,核心策略就是“扬长避短”,但这并不是指父母在社会中的优势,而是与孩子对比时的优势。面对低龄儿童,父母几乎处处占优,当然需要积极主动;对青少年,哪些父母能指导,哪些不能,要尽量与孩子建立共识与默契。社会流行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极为常见但也误导严重,我们在第16节会详细解析。 如何把握孩子的成长节奏? 家长做家庭教育规划,跟写作文差不多,核心就是想清楚“什么阶段、什么内容、由谁主导、标准如何、怎么操作”等这些问题,其中“阶段和内容”是基础。 学校教育普及,搭建了“幼、小、初、高、大、研”这个标准阶梯。虽然这并非人生必然,但考虑到社会惯例,更结合人的成长规律,可以归纳出一种极简的节奏方案——“三年七阶—3×7”,每三年为一段,大约1000天;从出生到成年,大约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 年龄 0~3岁 3~6岁 6~9岁 9~12岁 12~15岁 15~18岁 18~21岁 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低龄儿童 高龄儿童 低龄少年 高龄少年 青年过渡 学校 婴托 幼儿园 小学低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 高中 大学 每个阶段的成长重心差异明显,家长规划的主题自然不同,市面上已经有丰富的指导书籍与课程,可以作为参考。而“学校”只是各阶段的显性标记,即使没有学校,孩子依然会经历这些人生阶段。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其实是家长“疏于规划”的表现。 【三年级分水岭,家长怎么办?】 明明正在读三年级,家里采用宽松策略,让他在兴趣领域有更多尝试,主课学习相对薄弱。爸爸出差很多,平时也不太操心他的学业。但这年春节,明明爸跟单位提出请求,接下来半年要减少些出差,因为他知道孩子正在经历一个阶段跨越,就是常说的“三年级分水岭”,准备投入更多精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过渡。(每个过渡阶段,不仅变化很多,甚至还有一定的定型效应,如果家长仍沿用此前方法对待孩子,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冲突,不利于孩子成长,更不利于家庭关系。) 再稍微延展,进入成年期,每个人的成长仍在延续,可以把时间颗粒度调整为七年,简化描述就是“七年多阶—7×N”。并没有确切的生理学或社会学依据,仅作为一种意向表达,每个人生阶段都承载着不同的责任与价值,面对未知,终身成长。英国有部著名的纪录片《7 Up》(译名:人生七年),就是以此为周期观察人生际遇的变化,从1964年到2019年,拍摄九季,仍在继续。 家长如何影响孩子成长? 除了“阶段和内容”,家长还要考虑“由谁主导、标准如何”这样的问题。最困扰家长的,常常不是“管不管”和“谁来管”,而是如何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迷局中把握力度。无论是贴身强势的“鹰爸虎妈”,还是佛系随性的“甩手掌柜”,家长的行为,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本书提供一种简单的分层方案,直观清晰。 层级 关键词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特征 -1 阻止 对于不可接受的错误或危险,及时阻止并扭转局面,通常难度较大 0 替代 弱化教育价值,适用于远超孩子能力边界或有明确责任划分事情 1 演示 超过能力边界,可以有意识推动,以增长见识与认知 2 辅助 舒适区边缘,成长关键地带,辅助实现突破,获得明确成长 3 督促 强化成长,陪伴与赋能,注意把控节奏和情绪,尽量不要倒退 4 信任 孩子已经表现稳定,调节自我认知与角色,不阻碍孩子成长 5 欣赏 孩子已经超越家长,提高自身欣赏能力,享受成就感 7个关键词,主语都是家长,用来定位自身的心态与行为模式,对象都是孩子,强调双方的互动关系。有点像开车换挡,需要在实践中动态调整。选择恰当,事半功倍;选择错位,磕磕绊绊。“信任与欣赏”当然是更值得追求的状态,这就体现出“规划影响”的价值,低龄阶段如果用心建设,到了青少年阶段,自然更加轻松些。 【如何评价“鹰式”家庭教育?】曾经有段视频在网上疯传,是一个3岁小男孩在雪地里裸跑,而这正是他父亲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这个小男孩其实还有更加传奇的经历:2岁登山、4岁驾帆船、5岁开飞机、7岁穿越荒漠、8岁进大学、9岁机器人大赛夺冠、10岁自考本科、11岁准备攻读硕士。孩子的父亲曾经说过“孩子如果不能在15岁前考进世界前五的大学,就算失败”,引发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这种令人惊讶的教育方式,通常被大家称为“鹰式”教育。(事例中,家长采用“辅助与督促”策略,取得超常结果,要给予肯定,其中展现出了教学效能差异;而该家长没有考入好大学就是人生失败的看法,需要深度反思。) 牛爸+牛妈≠牛娃,为什么? 如果父母都是学业事业的佼佼者,给了孩子优秀的基因,那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当然不是,很多牛爸牛妈在子女教育上遭遇严峻挑战,常常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类智力基本呈正态分布,回归均值是自然趋势;其次,学习要积累,高考优势更是数十年积累的结果,就算基因不错,没有过程努力也白搭;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育竞赛中,优质资源永远稀缺,顶级名校僧多粥少,孩子考不进父母毕业的名校,本就是大概率事件。 【着急,双硕士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了!】 芳芳的爸妈都是硕士,分别毕业于北京和上海的一流大学,全家定居深圳,是典型的中产家庭。芳芳参加很多兴趣班,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只是学科成绩一般。到了五年级,芳芳的父母才忽然紧张起来,深圳有超过50%的学生上不了高中,就更不谈上大学了,以芳芳的成绩,很可能成为被淘汰的那一半。两人决定亲自辅导孩子,让孩子学奥数,努力半年却没有效果,把夫妻俩的智识优越感都消磨殆尽了。(父母的优势来自努力和机遇,而非基因天赋;学习方法与考试能力不能遗传;发现落后希望快速反超,用家长的虚荣心督促孩子,形同埋雷,不仅成绩难追上,亲子关系也更危险。) 牛爸牛妈们的期望,更准确表达其实是“优势家庭如何让孩子保持竞争力领先”,就像“优势品牌如何保持市场占有率领先”一样,当然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很多精英父母,讨论孩子成长的时间和深度,远远比不上在公司开会,不重视却希望最好的结果,确实有些妄念。 规划影响,就是忘掉过去的成绩,充分挖掘当下的优势,将家庭在认知、能力、资本、关系等方面的资源,在适合阶段,以适合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赋能。任何优势家庭、豪门望族乃至皇家贵族,稍微失策懈怠,就会走向衰落。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教育亦如此。而这恰恰给了普罗大众努力的希望,如果社会阶层固化,那不仅是人生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剧。 1.《家庭教育心法》提供了两套思维工具。一为家庭教育基因模型;一为家庭教育3721方案。理解并掌握这两套工具,能够轻松搞定家庭教育难题。 2. 《家庭教育心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完整的思维模型以及工具,也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建议每一位与孩子有密切接触的读者都读一读。 3.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但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是称职的父母,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成长,本书正是为打造合格的父母而作。 4 . 如何把握孩子的成长节奏? 牛爸+牛妈≠牛娃,为什么? 值得重视的教育资源在哪里? 学区房该不该买? 家庭作业,到底要不要辅导……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