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王(经典名作口碑版本)/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2020年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罗、意、越、波等数十种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等21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等多部。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等。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艾约堡秘史》《我的原野盛宴》等书获多种奖项。
内容简介
我年纪大了,记忆力还好。 在这段时间里,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讲述八十多年前的故事,已经成为我最愿意做的事情…… 第一章大山深处 我们家在大山深处,那是一幢小石头房子。我们没有住在村子里,因为这里没有多少平坦的地方,没法建成一个村子。山根下东一户西一户的,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有时要翻过一座山岭。 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村子”,只知道我们就住在“山里”。大家都没有邻居,出门常常见不到人,只有山和树。树不多也不大。也见不到猫和狗。 我喜欢猫和狗、羊和牛,可是它们都在很远的地方,走不到我们这儿来。在我五岁的时候,家里终于养了一只猫。这是一件大事。我和猫很快结成了一伙,一块儿做些什么,还要瞒着家里的大人。 我和猫天天在一起,难舍难分。可惜这种好日子刚过了两年,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去做另一件事了。这是我最害怕的事,却又没法拒绝。山里好多孩子都得经历这种倒霉的事,大概谁也逃不过。 这就是“上学”。人要上学,这不知是谁发明出来的怪事。 没有村子就没有学校,可我们还是得上学。山里人的办法太多了,他们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爸爸领我去上学了,替我背了“学包”。 我们当年不叫“书包”,只叫“学包”,就是专供上学用的包。我的这只包是马兰草编成的,用桑树皮做了提系,里面装了一沓草纸和一根红杆铅笔。 翻过两座不大的山包,来到了一条半干的河谷。就因为这里是河谷的拐弯处,于是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河谷的半边竟然有一湾绿汪汪的水,岸上还有一小块平地,那儿长了几棵黑乌乌的柏树。柏树下搭了两间草棚,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可能因为这儿有树有水,又有一块小小的平地,才被人看中了。从这里往外有一条条小路,它们连接了许多山里人家。 一个戴了老花镜的斜眼老人就是老师。他住在草棚的里间,那里有火炕和锅灶,还有一块石头支起的木板,是他写字看书的地方。 外面一间棚子稍大,里面有二十多个石礅;墙上挂了一扇门板,涂成了黑的,用来写粉笔字。我们上学的孩子被按在一个个石礅上,开始上课。每人都发了课本,那是一沓草纸用纸绳订起来的,上面写了大字,还有画得歪歪扭扭的图画。我从图中找到了镰刀和镢头、太阳和月亮,还有猫和狗。最让我喜欢的是一条鱼,很大的鱼。 这条鱼让我看啊看啊。它又长又扁,有鳞有翅,大眼睛。它是黑墨画成的,但我总觉得它是一条大红鱼。 我把这条鱼对着眼睛看一会儿,又推远了看一会儿,好像它随时会跳起来一样。爸爸当时就在我身后,他也被这条鱼吸引住了,一直在那里看,还发出呼呼的喘气声。 棚子里一共有十六个孩子,这就是全部的学生。 老师上课时并不依据课本。他在黑板上又写又画,大致是先画一个物件,然后在物件下边写上名字,用一根树条使劲敲打那几个字,让我们大声跟着念。 那时我明白了,要当老师就得有画画的本事。尽管他画的物件难看极了,但只要费些力气总能看出是什么。爸爸头几天一直伴我上学,因为他不敢把我一个人扔在这儿。 爸爸对那个斜眼老头儿不太满意,说他“浑吃”。这是说他贪吃,吃得多。真的,因为所有家长都要讨好他,时不时送来一些吃的东西,什么地瓜花生、土豆芋头等。有一次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原来他灶台上放了一块巴掌大的豆腐。我和爸爸都惊呆了。 这老头儿能吃上豆腐,真是太了不起了。这肯定也是哪位家长送来的。 老师没有薪水,只收一些吃的东西,有时还能收到一块粗布,用来做衣服。因为吃饱了没有衣服穿,这就糟了。 爸爸常常盯着老头儿的脸看。这脸比一般山里人大和胖。这也证明了他“浑吃”。 爸爸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大多数时间都站在棚子里伴我。有一会儿他大概觉得没意思,就到外面溜达去了。课间休息时,大家都跑了出去,高兴得到处窜,围着两间棚子转圈,还想爬到柏树上去。只有两三个孩子不高兴,他们是被硬逼来的,一整天泪水不干。我也不高兴,不过我不会哭。 我从棚子一出来就到处找爸爸,后来发现他在陡陡的石岸下边,正蹲在那片绿汪汪的水旁端量着。我往爸爸身边跑,那个老头儿就跟过来了。他摘了老花镜看着水边的爸爸,一脸的气愤。 爸爸拍拍手站起来,攀着石阶上来。 老头儿盯着爸爸,嘴角动了动,没有说什么。爸爸讨好地对他笑笑,说:“嗯呀。” 老头儿说:“你下去干什么?那里什么也没有!” 爸爸四下瞥几眼,又回头看那片水:“这里面也许……有鱼哩。” 我听得清清楚楚,爸爸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谁知那个老头儿的胡子立刻翘起来了,喊道:“胡说八道,哪有什么鱼!”他一边转身一边咕哝,气呼呼的,“真是胡说八道……” 回家路上,爸爸说:“我在水边蹲了好一会儿,我觉得里边有鱼。不是大鱼,不过定准有鱼。” 这天晚上我一直在想那片水,越想越觉得爸爸说得没有错,那儿一定会有鱼。啊,那多好啊!我甚至想到了怎样逮鱼…… 爸爸后来又对妈妈议论起那片水,不住声地夸,说那些人可真会选地方啊,那个斜眼老师也真是有福啊。那里有树有水,说不定还有鱼。“要真有鱼,那老头儿算有大福了,那鱼就全归他了。”爸爸咂着嘴。 妈妈说:“那个人也许和老族长好,要不哪会有这么好的差事,也住不到这么好的地方来。” 爸爸和妈妈议论着,其实我明白,他们最羡慕的是鱼。 我知道“老族长”。这个人好像年纪很大了,住在很远的什么地方,管着山里所有的人。只要住在这片大山里,无论见没见过面,都得受他管。爸爸说:“什么地方都得有人管,咱山里就归老族长管。” 我在心里将“老族长”想象成一个很高很大的人,黑着脸,山里所有的人、所有的活物都怕他。 我问爸爸:“老族长常常吃鱼吗?” “那是肯定的。不过也不能天天吃吧。” 我信爸爸的话。因为我们住在大山深处,这里一年到头大半都是旱天,地上留不住水,自然也没有鱼。记忆中我只吃过两次鱼,是泥鳅,只有手指头那么长。 第一次吃鱼是个夏天。那天爸爸兴高采烈从外边回来,一进门就掏着衣兜,掏出了比拇指长一点的黑东西。他在妈妈眼前晃了晃:“鱼。” 原来那是爸爸路过一条干河沟时,在焦干的淤泥上捡到的泥鳅,一共三条。它们晒得干干的,所以没有臭。 妈妈那天高兴坏了。她洗了一些菜叶,找了一个大泥碗,先放上几片菜叶,然后再放上干泥鳅和盐;最后覆上更多的菜叶。泥碗放在锅里蒸起来,白白的蒸汽满屋都是,我们一块儿用力往鼻孔里吸。我嗅到了,大声说:“是鱼!” 那种腥腥的气息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第十一章 身世 我有时对老人有说不出的可怜。因为他自己、所有的人,都不能阻挡他一天天老下去。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和爸爸待上几天,有那么多话要谈,这可能也是不太情愿的。他本来是沉默寡言的人,愿意把所有秘密都藏在心里。可是他觉得最后要说点什么,交代一些事情,这才对得起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的人。这些道理是我在后来一点点明白的。 在这片大山里,我成为他最后的、唯一依靠的人了。他以前依靠的就是那只猫,他看它的眼神、摸它的手,都给人这种感觉。可是猫不能与他交流心事,也不能按他说的去办什么事。关于猫,老人曾经说了一番让我难忘的话。他说捉鱼的人最好养一只猫,因为它和人一样喜欢鱼,而且鼻子太灵了。“那为什么不养一条狗?狗的鼻子也灵啊。”我说。老人摇头: “狗的脚太重了。” 原来他看重猫的轻手轻脚。 他这辈子十分依赖猫的陪伴,因为他一直是一个人过活。就此老人也谈了一些道理。 “猫和狗我都喜欢。可是狗不能在夜间挨我这么近,不能躺在我的枕头边,不能钻到冬天的被窝里。我在半夜刮风的时候想摸摸猫的肚子,让它贴紧了我睡。” 我想自己冬夜里贴紧了他,也有点像猫。 “狗的叫声太大了,不能和我一块儿安静。猫就不是这样。猫和我悄没声地住在这个山沟里。” 安静,轻手轻脚,就这样和孤单一生的老人相伴。这个老人越来越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咳嗽逼得他不得不一连几个时辰远离烟斗。我相信他是个上等的医生,因为他熟悉的草药有几十种,从来都是自己配药。如果我肚子疼、发烧,他用一两服药保准治好。 可是再好的药也挡不住自己变老,这是每个人都要患上的大毛病。正因为有这样的毛病,老人开始认真教我捉鱼了,还在睡前讲一点自己的故事。这一切我和猫都看了听了,但猫记下了也不会有什么用处,这是我和它最大的区别。 老人有一天深夜还没有睡意,因为他喝了酒,心情好像也不似平常。这个白天我们一起登上了南边的一座高岭,站在那里往前望,能望到一片蓝色的雾气。他说那儿是更高的山,每到了夏天就要汇起山雨,山雨先灌满了那里的沟谷,再流到北边,从我们住的地方分岔,流到更北边的山岭。“那里有一个月的时间不缺水,是大山里水最多的地方了。”他咂着嘴,很向往的样子。 我当时问那儿住的人多不多?他说不多。“大山里的人家都是稀稀拉拉的,除了老族长他们……”“老族长住在哪儿?”老人把脸转向东边:“听说在河谷地上,那里有不小的一片平地,有大树。反正是大山的当中,见过他的人不多。”我立刻说:“我上学的教书老头儿就见过,还用老族长吓唬我和爸哩。”老人冷笑:“他是胡吹……雾气底下那儿有个最能捉鱼的人,只有这人见过老族长。这人是‘水手’,‘旱手’。” 我再问,老人不说话了。 可能因为那片蓝色雾气让他想起了什么,这个晚上他喝的酒比平时多出许多,为了让猫待在身边,还把烟斗扔在远处。他长长地叹一口气: “孩子,其实我只算半个捉鱼人,因为我不能下水,是个怕水的人。” “我知道,你是‘旱手’。” “是啊,我在大水跟前就没了办法,再多的鱼都只好眼巴巴看着。年轻时候我也使过鱼钩和网,还有鱼叉和捞斗,随着年纪大了,这些器具都不用了。那不算真本事,再就是,我不想逮那么多鱼,我想吃才逮一条……” 老人去摸烟斗,看看猫又放下。他往嘴里塞了块地瓜糖,“大山里最了不起的人就是渔户,因为这里的人常年见不到一条像样的鱼,能逮到大鱼的人就是好样的,不光在山里被人敬着,就是老族长也高看一眼。渔户都是祖传下来,那可不是想当就当的。他们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当了两代以上的渔户,吃鱼吃麦子,住青堂瓦舍,比老族长的日子也差不了哪里去……” “这样的渔户有多少?” “太少了。整个大山里我知道的只有两家,这两家都是了不得的,他们就是山里传说的‘鱼王’。老族长最器重这两家渔户,祠堂里有大事都要请他们去,是大酒宴上的贵客。比起那些在河汊沟渠里下鱼钩、使小网逮些大鱼小鱼,在沙河集上扯着嗓子吆喝的人,这两家渔户不知要强出多少,要不他们被人喊作‘鱼王’嘛。” “他们是‘旱手’还是‘水手’?” “一家‘旱手’一家‘水手’,都是厉害的人家。他们两家的本事其实比不出高低,因为各有所长。大山里干旱时候多,平时到处没有水,只在山阴处、一些特别的地方有些积水,比如石洞啊,沟河拐弯啊,留下一些坑坑洼洼。这些水有深有浅,还长满了树棵杂草,再不就有乱石,反正使不上器具,下水也是白搭。有经验的‘旱手’一眼就能知道鱼藏在哪儿,它有多大,鱼头朝哪儿,空手就能把它擒住……” 我就不止一次看到师傅这样逮鱼啊!我兴奋起来,站起又坐下。 “鱼在水里有多机灵,你想都想不出,人手要练得又快又准,要能直接扣住它的腮鳍那儿,差一点点都不行。能做到这个才算‘旱手’……都说‘旱手’才是最厉害的捉鱼人,因为山里人都是在大旱天活惯了的,他们见了手提一条湿淋淋的大鱼走过来的人,眼都直了。话是这样讲,等山里发了大水,四处藏下的鱼都冲出来了,这时‘水手鱼王’也就大显功夫了!他们能像鱼一样钻进水里,那逮鱼的办法就多了……” 我听到这儿已经明白:老人是“旱手”的后人。果然,接着他道出了秘密: “我的爷爷、老爷爷那一辈都是‘旱手’,他们在大山里的名声快赶上老族长了。老族长见过他们,传说老族长还给过他们玉石烟嘴儿,我小时候真的见过这种烟嘴儿。反正我从小就不缺鱼吃,穿得也好。我从记事起家里人就没去过沙河集,因为用不着。大鱼有大用场,用大鱼的人一定会带着重礼到我们家来。我们从来不逮小鱼,除非是那些长不大的‘小老鱼’。有些人用小扣网拦在溪口汊口,用竹栅围,把刚刚长成小拇指大的鱼捉来吃,是最让人瞧不起的。我爸捉鱼时总是告诉我: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器具,因为鱼也没有器具,它是赤手,你也该是赤手。我总也捉不到鱼,爸爸就让我练,一直到练成的那一天……” 我听迷了,问:“你多大才练成?” “十四岁。我记得清楚,吃了十四岁生日面没有几天,爸爸带我去捉鱼,因为老族长差人来要鱼了。当时正好是干旱季节,另一家渔户十几天没有捉到一条鱼。爸爸把我领到了后岭的芦苇地、石头窝那儿,让我看大大小小的坑洼和水洞。我先要知道哪里有鱼。这些水死气沉沉,全不像有鱼的样子,顶多有些水虫和蛤蟆吧。我轻手轻脚,挨近了嗅。我的鼻子告诉我这儿有鱼,我的眼睛盯着水里的一片草须。草须乱动,那一准儿是小鱼。草须像小南风刮过一样,那儿大约有条大鱼。大鱼打盹刚醒,想坐起来。有小水涡往下沉的地方是鱼头,有斜水纹的地方是鱼尾。还要看小水涡旋得多深,那才能知道鱼在水里多深。它鼓起鱼鳃喝水时你正好下手,这手得像飞镖一样快……” 老人的手伸成了叉状,又把拇指和食指、中指捏在了一起……我也不由自主做出这样的动作,猫有些吃惊地看着我和老人。 讲到这儿,他好像疲惫了,很长时间没有开口。我想听下去,因为这是在他身边以来,头一回听这么多。我说:“你就是‘鱼王’啊!可你总说自己不是……” 老人摇头:“我差得远。我只学成了一半,捉鱼的本事只抵老爸一半。我是个没出息的人……老爸不在了以后,我就自己去大山里闯荡了。我家里没有亲人了,得一个人过日子。那时我还没有长成一个壮实的人,也没有胆量。在大山里和狼虫虎豹做伴,没胆量就得吓死。为了活下去,我和那些闯沙河集的人混在一起,用各种办法捉鱼,用小围网和鱼钩,还用过更坏的方法。那段日子坏透了,连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他的声音低到再也听不见。 老人的头低垂着,我以为他睡着了。后来他咕哝道:“爸爸死得太早了。他要活着,我保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鱼王’。他是被人害死的……” 我听得清清楚楚,喊了一声:“啊?真的?” “真的。” “为什么?” “因为他是大山里的‘鱼王’啊……” 丛书资料 1.丛书效果图: 2.丛书简介: 阅读是帮助人获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时期正值人生的成长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会让每一个孩子受益无穷。因此,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课外阅读做了指导和建议。2017年9月起,统编语文教材陆续投入使用后,阅读的重要性更是空前得到强调。“语文阅读推荐丛书”即为我社配合课标和教材使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编校优势,服务于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而推出的优质读物。收书140余种,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文学经典,兼及科普读物等其他阅读材料,希望能一站式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丛书力争体现我社在文学图书和语文课内外读物编辑出版方面的优质经验,精选精编精校,为读者奉上值得信赖的口碑版本。 3. 丛书推出背景: (1) 统编教材的使用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开始使用统编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任总主编,理念是更加注重“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求,勉励同学们养成勤阅读、读好书、读经典的习惯,文学名著、名作的阅读是重中之重。为此,教材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举例讲述阅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统编教材的另一特色,是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对于让中小学生铭记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最新版高中语文课标投入使用 2017年年底,最新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始使用,与此同时,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仍在使用,两套新.课.标均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学名著和名作的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3)中高考命题中突出名著阅读类题目的考查 如今多省市中高考加入名著阅读考查类题目,如北京市2018年高考考查名著包括《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7部;江苏省2018高考考查名著为《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茶馆》《哈姆莱特》《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家》等9部。目的是通过中高考考评,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技能,涵养人文精神,培育良好的价值观。 (4)为适应新的阅读形势和读者需求,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升级改版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热烈欢迎。十几年来,秉承专业、严谨的作风,丛书吸取教育专家和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历经四次改版及修订。截至2017年3月底,累计发行量已达8000多万册,发行码洋突破15.5亿元,赢得了良好的读者口碑和渠道认可,成为出版界的传奇。 为配合国家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服务,我社在总结该套丛书出版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名师,深入研读统编教材和两套新课程标准,并经认真讨论、广泛了解读者需求,推出了这套“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4. 丛书特点 (1)书目齐全: 书目全,可一站式购齐教材和课标要求阅读的大部分图书:丛书书目大约150种,比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68种多了一倍余。多为统编语文教材和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并有所拓展。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部分(三个学段以不同颜色区分。其中小学用红色,初中用橙色,高中用绿色)。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文学经典,完全能满足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要。家长和师生可以通过一站式采购,配齐教材和课标要求阅读的大部分书目。 (2)重量级顾问团队: 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延请了多位重量级专家担任顾问,如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等。他们不仅在语文教育方面建树颇伟、见解颇深,有多位专家还参加了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新.课.标”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3)多种专有版权图书被收入书目: 丛书依托我社雄厚的作者资源和版本资源,书目中多种图书为我社拥有独家版权产品,如俞平伯、启功校注本《红楼梦》、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锺书《围城》、艾青《艾青诗选》、冯至《杜甫传》、徐光耀《小兵张嘎》、曲波《林海雪原》、杨绛译《堂吉诃德》、吴钧燮译《简 ?爱》、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4)版本精良: 各书所用版本大多为我社经过多年积淀之后的定本,其编辑者、整理者、校注者、译者均为一流的专家学者,读者评价及口碑良好。个别新编选图书,在选目、底本选择、编辑校对等方面亦均投入了大量精力。我们力争为读者奉献靠得住、值得信赖的善本。 (5)各书均为完整、未删节版: 符合国家教育.部门、教材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倡的读整本书、读原著、读一本书的完整版之精神。 丛书编辑过程中,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给予了“去课程化”和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契约”的指导性意见,即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引导他们把阅读变成一种兴趣。因此,本丛书严格保证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连续性,既不随意删改作品内容,也不破坏作品结构,随文安插干扰阅读的多余元素。 (6)高附加值: 大部分图书配有权威专家撰写的详细注释、名家所绘精美插图。 (7)“导读”和“知识链接”助力学生阅读和考试: 每书的卷首配导读文字,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作品成就与特点;卷末附知识链接,提示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助力小中高考。 (8)颜值高: 此次改版,对书的整体形象、书感进行了大幅度改进,书的颜值更高。开本由原来的大32开改为小16开,成品尺寸改为154mm×220mm。字号变大,行距更加舒朗,看着更舒服,更照顾学生的阅读实际,并有效保护视力。封面重新设计,颜色更明朗清新,风格更鲜丽活泼,更契合青少年读者的审美趣味。 (9)高性价比: 良心定价。四大名著只有几毛钱一个印张。在纸张上涨的情况下,这套书仍坚持低定价,力争为各位家长和学生经济上减负。品质优异,价格合理,是同类图书中的首选。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推荐丛书”不仅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而且整体书感更棒,美誉度及性价比更高,相信会得到大家更加热诚的欢迎,创造另一个新的销售奇迹。该套书也必将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 4.精良的版本——丛书的突出优势 我社是新中国成立zui早的出版社之一,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七十年来,人文社坚持“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不遗余力打造精品,成为文艺类图书和语文读物出版的重镇。 (1)仰赖于“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人民文学的图书产品涉及古今中外文学的各个领域,覆盖所有年龄层的各类读者。人文社的图书,不仅面广,而且品种齐全。无论纵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人文社的图书都有涉及。我社集文艺社、古籍社、译文社的功能于一身,这使得人文社在文学这个专业版块上优势明显。 (2)相比于很多出版社,我社具有先天优势,建国之初出版资源稀缺,使我们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聚拢了一批优秀的原创作品、翻译文本、古典选本。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专业方面无可替代的地位,很多著名作者都在我社出过书,很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帮我社做过一些重要出版物的整理、注释、编校工作。我社很多图书的出版整理,跟国家的文化导向密切相关,很多项目即为受国家所托整理出版。这一过程中,国家专门调集人力、调拨资金予以支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校注本《红楼梦》的出版就是非常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情况恐很难再有,因此,这批版本才显得弥足珍贵,难以复制。 (3)现在的社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出版业也不例外。快节奏也成为出版业的常态。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好好打磨一本书。而“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丛书中的多种图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或80-90年代,那时候每年出书的品种较少,大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好好打磨一本书,相对来说,更容易制造精品。 (4)高频次的重印及再版,使我们有机会吸收各方意见,不断对图书进行修订打磨,使之逐渐完善,最后成为精品。 (5)专业的编辑和校对团队保证了书稿的编辑质量。我们坚持三审三校,力争把错误率降至最低。我社是现在仍拥有校对科的少数出版社之一。出版讲究的是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这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在努力实践。 (6)现在社会上很多同类书,粗制滥造,贻害无穷,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a. 版本来路可疑:外国文学没有翻译者,古典文学没有注释者。抄袭普遍。 b. 内容不完整:大量的改写改编,翻译质量堪忧。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提倡学生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读一本书的完整版,而不是删节版,这方面,这些同类书做得很不够。 c.没有专业的编辑把关: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一些专业性强的门类,比如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有好多文艺社根本没有外语编辑,也没有古籍编辑,这样很难保证质量。图书出版事关重大,应该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事必须由专业人来做。 d.存在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这些图书大多数存在着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书甚至在封面上就存在着两三处错误,遑论正文。 这些同类书的劣势,正是我社“语文阅读推荐丛书”的优势。拒绝粗制滥造体现的是人文社的担当和文化责任。 5.名家推荐: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语文阅读推荐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要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也可以读些“闲书”,这样才能培养兴趣。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语文阅读推荐丛书”书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的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语文阅读推荐丛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这套书不仅有典范文本,还将“知识链接”与导读内容精心组合,为学生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做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提供了必要指引,是中小学生阅读经典的上佳之选。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教育.部教师司教师培训专家 苏立康 “语文阅读推荐丛书”的出版,目的是为青少年朋友课内外阅读提供可靠材料。为方便阅读,书前配有“导读”,书后附有“知识链接”。导读到位,知识链接翔实、实用,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寻找鱼王》是作家张炜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于2015年出版。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是正直的道德理想和纯真的精神追求,给少年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干旱缺水的大山深处,鱼成为一种稀有而奢侈的食物,捉鱼和吃鱼则象征着不同寻常的本领和身份。一个八岁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行,苦苦寻找“鱼王”学艺。然而传说中的鱼王就藏在山的深处,在一片蓝色的雾气里忽隐忽现,连同那些生命中不可言说的秘密。父子俩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了鱼王家族精彩离奇、不为人知的传奇历史。 小说中有几位主人公,比如:从前的“旱手”和“水手”,以及两个鱼王的后代。这两个后代,一男一女,本是天作之合,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了一生的仇人。他们的关系,与父辈太想做鱼王有关,也与老族长有关。小说的最后,少年跟着那位女鱼王,在水底深处看到了无比巨大的鱼。她对少年说出自己最终的发现:这才是真正的鱼王。有它在,这山里才有水、有鱼,没有它,不会有水,也不会有鱼。更多的经历让少年明白,没有谁能够成为鱼王,真正的鱼王不是人,而是鱼,更确切地说,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的一切生存之源:山、水、泥土、空气等等,这是人们需要去敬畏、去守护的生命之脉。 谈及《寻找鱼王》,张炜曾经说过:“我们寻找鱼,获得鱼。关于鱼的一次次回忆,差不多构成了整个童年生活中深邃的情感贮藏。我真想讲出一些好的鱼故事。我以前讲了不止一个,但这一次,我算是讲出了藏在心底深处的、从前并没有多少机会示人的传奇故事。” 《寻找鱼王》是一部关于失传的鱼的故事,它来自民间和土地,离当代生活中的孩子年代久远。那么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张炜究竟想向当代的小读者传递什么呢?张炜认为:“现代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让孩子博学,也让孩子无知。比如关于大自然的真实感受、肌肤摩擦中才能产生的一些情愫,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这是人类生存的大不幸。讲述真正具有原生态的大地故事,大概是一个必须完成和领受的时代任务。” 《寻找鱼王》还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民俗场景,比如以前过年借鱼的往事、木鱼的故事,这些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小说还为小读者呈现了一个“鱼的博物馆”,吃人的大嘴鱼、会笑的毒鱼,捕鱼的情节也颇具传奇色彩。“旱手鱼王”老头儿一生隐姓埋名,寡居深山,“水手鱼王”老婆婆隐居在水边,守护水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哲学意味。 《寻找鱼王》是儿童文学中难得的佳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先后获得“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等三十余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