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作者: (加)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奥威尔难题: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ISBN: 9787305222856

作者简介

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 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院、塞内卡学院、瑞尔森大学;执教之余,还坚持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著有《天堂废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义悲剧中的普遍冲突主题》(Lost Angels of a Ruined paradise:Themes of Co**ic Strife in Romantic Tragedy)、《东西方的反乌托邦小说:恐怖和审判的宇宙》(Dystopian Fiction East and West: Universe of Terror and Trial)和《成为母亲的女儿:一个幸存和重生的故事》(Becoming My Mother’s Daughter:A Novel of Survival and Renewal)。

内容简介

节选自 **章 奥威尔难题 乔治?奥威尔是文学天才吗? 他的代表作《一九八四》被拿来与赫胥黎、沃(Green?**att)和斯威夫特(Reilly)的讽刺作品(satire)做比较,并与反乌托邦作品一较短长,如戈尔丁的《蝇王》(Lord of the Flies)(Gulbin)、扎米亚京的《我们》(We)(Beauchamp),以及库斯勒的《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Calder,Fink)。奥威尔作为作家的地位被拿来与不少同时代的人对照衡量,从萨特(Wilson)到T.S.艾略特(Good),以及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许多幻想破灭的***者,如库斯勒和西洛内(Weintraub)。 莱昂内尔?特里林盛赞奥威尔拥有“非天才的美德”(Introd. HC x);然而,库斯却提出,我们应把奥威尔视为“两次大战之间参与社会抗争的文人中**的天才作家”,而且是“卡夫卡与斯威夫特之间缺失的一环”(Rebel’s 4—5)。 《一九八四》算不算得上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虽然极为巧合地,不仅批评家们独因其重要的文学成就而给予其高度关注,而且公众对这部小说经久不衰的兴趣使其**畅销,但大多数学术研究者认为,这是部有缺陷的作品——姑且视作一部“有瑕疵的杰作”(flawed masterpiece)。在这部小说繁忙的“标题年”——1984年到来时,此论断甚至已在欧美**举办的一大堆致敬奥威尔的座谈会、研讨会上*到支持。因此,在1984年一场关于这部小说的讲座上,莱斯利?菲德勒指出奥威尔的“纸板人物”(cardboard characters)就是西里尔?康诺利1965年时提出的,应该拒斥的那种傀儡似的人物(**—94)。虽然1984年举办的诸场会议根据拉康、新兴语言学、维特根斯坦 、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重新审视了奥威尔,但会议不断反刍许多早先的指控,认为奥威尔缺乏想象力,他只能是个“小艺术家”(George Elliot 152);认为他的小说存在缺陷,由于“缺少真正的张力,缺少斗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Dutsher 312),而且奥威尔对于“真实”和“过程”的痴迷,使得想象力没有时间来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奥威尔头脑刻板乏味,因而是个微不足道的艺术家。 问题在于,如果奥威尔不是天才,《一九八四》不是杰作,那我们要如何解释这部小说持久的影响力、对其核心概念的认可,以及奥威尔*益提升的**地位? 首要动力也许是绕开这一困局,求助于伯特兰?罗素(5—7)、乔治?伍德科克(293),或者新近的伯纳德?高夫曼(Bernard Gorfman),他们都认为《动物庄园》(Animal Farm)是奥威尔*伟大的作品,而非《一九八四》。关于这一点自然也存在争议。W.H.奥登 认为无论是《动物庄园》还是《一九八四》,都不能算是“成功的”(86)小说杰作。罗伯特?李(Robert Lee)认为《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是一部重要的过渡性作品,而约翰?韦恩(John Wain)在1954年所做的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研究中指出,我们对作为小说家的奥威尔重视不够,而青睐作为随笔作家和时事评论家的奥威尔,因为“作为小说家(奥威尔)并非天赋卓*,但是作为一位颇有争议的随笔作家和时事评论家……(他)是极好的,可与英国文学中的任何一位大家媲美”(71)。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扛鼎之作。***?拉夫、E.M.福斯特 、彼得?斯坦斯基(Peter Stansky),以及新近的奥威尔批评家威廉?斯坦霍夫(William Steinhoff)和伊恩?斯莱特(Ian Slater),都视《一九八四》为奥威尔创作的*高峰。达芙妮?保陶伊 在《奥威尔的奥秘》(The Orwell Mystique)一书中认同斯坦霍夫和斯莱特的观点,即在奥威尔的作品中,《一九八四》意义重大,但他们也指出奥威尔的悲观主义和**的*望使其美中不足。 伯纳德?克里克(Bernard Crick)在他的著作《奥威尔传》(Orwell:A Life)和论文《〈一九八四〉批判性导论和注释》(“Critical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s to Nineteen Eighty-Four”)中,比其他任何批评家都*为接近对奥威尔作品的整体综合,但连他也倾向于认同流行的“有瑕疵的杰作”这一观点。虽然他承认,奥威尔写了“一部思索政治的杰作,(而)《一九八四》之于20世纪,正如托马斯?霍布斯 的《利维坦》(Leviathan)之于17世纪”,不过,他接着说道,“这是部文学上和政治思想上都有缺陷的杰作”(Life 398—399)。 甚至克里克富有同情性的观点也一直存有分歧,且逻辑也会不断反转,而这正是奥威尔研究的特征。鉴于其传记作者的身份,这种情况情有可原,克里克*非**一个在其解读中流露出这种奇特的反常现象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对奥威尔的钦佩,这钦佩出自他作家地位之外的其他东西。似乎多数批评家都会同意,恕我直言,虽然这个极为出色的男人也许已经获得了作家的名声,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中缺少了应该有的东西,**不幸地缺失了。[1]我认为,这种分歧和“有瑕疵的杰作”理论的源头,是一个被广为接*的假定,即奥威尔的*后一部小说传达了一种*望的图景。 ◆本书为解读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一九八四》是在*望中孕育出来的作品,传达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书向这些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 ◆本书是对极权主义的一次深刻探讨,作者从文学、历史、心理学等层面重构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作者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考察了他对20世纪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学派和存在主义等支流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作家进行比较,勾勒出奥威尔“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奥威尔在**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九八四》读者众多,本书为研究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详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