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讲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
刘晓明 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获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硕士学位。1974年开始外交生涯,先后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四大洲常驻,曾任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长、驻美国使馆公使、驻埃及大使、甘肃省省长助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驻朝鲜大使、驻英国大使。现任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获美国弗莱彻院长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友谊勋章、美国弗莱彻1947届纪念勋章、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中英关系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英国伦敦金融城荣誉市民、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序 言 我于2009年12月被任命为新中国第11任驻英国大使,2010年2月抵英履职,2021年1月31日离英回国,成为任期最长的中国驻英使节,也是中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驻外大使。 11年栉风沐雨,11年耕耘不辍。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亲身经历了中英关系的起伏跌宕。许多同事和朋友问我,11年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最令我高兴的是什么?最令我遗憾的是什么? 最令我难忘的是,英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英国各界渴望了解中国的迫切愿望。最令我高兴的是,11年里我遍访英伦各地,与各界人士广泛交流,增进了了解,收获了友谊。最令我遗憾的是,中英之间仍存在很大的“了解赤字”和“认知赤字”。 中英交往源远流长,英国是最早与中国交往的西方大国。时至今日,两国交流覆盖各个方面,涉及各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今非昔比。然而,英国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关于中国的报道,仍有不少偏见、误导,甚至假消息。真是印证了英国的一句成语,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在这样的舆论环境里,人们了解不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在这样的国度工作,中国外交官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让驻在国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11年里,我在中国驻英国大使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有人把我比作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面旗帜,西方一些媒体称我是中国“战狼鼻祖”(Original Wolf Warrior)。我不敢当旗帜,更不接受西方媒体贴给我的标签,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将“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为12个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 “听得到”,就是多发声、广发声,全覆盖,让中国声音传到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听到中国故事。英国是国际舆论中心,拥有一批世界级媒体。英国广播公司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众4亿;《金融时报》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卫报》网站在全球拥有3200多万读者。我充分利用英国媒体优势,积极投书撰文、接受采访、发表演讲。11年里,我共发表700多场演讲,在主流报刊撰文170多篇,接受主流媒体采访170多次,几乎所有英国大报都刊登过我的文章,所有主流电视台和电台都采访过我。 我被英国舆论界和外交界称为“上镜最多”、“被媒体引用最多”的外国驻英使节。 “听得懂”,就是使用当地民众的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懂,听得明白,进而找到“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比如,英国民众对我们批判日本政要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往往不理解。他们认为,英国和法国已经同德国实现了和解,为什么中国对日本总是揪住不放,不依不饶。我说,如果德国总理去参拜安放纳粹战犯的神社,英国民众会原谅吗?不是我们不依不饶,而是日本领导人拒不反省。如果日本首相能像德国总理跪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忏悔那样,跪在卢沟桥或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忏悔反省,中国人民也会原谅日本。针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我在英国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是藏着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由于小说《哈利·波特》的反面人物 “伏地魔”在英国家喻户晓,读者很容易就对“军国主义”、“靖国神社”有了生动的认识。很多英国评论说,这个比喻通俗易懂,既鲜明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也易于被西方民众接受,在传播上有很强的穿透力。 “听得进”,就是要转变传播思维,从“宣传思维”向“故事思维”转变,而且不能只讲自己的故事,还要讲人家的故事。我称之为三加一故事,即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加中英合作的故事。。比如,对 “一带一路”倡议,英国人开始并不积极。有一些人认为,英国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没必要参与;还有人觉得,“一带一路”是搞基础设施建设,并非英国的长项,没办法参与;更有甚者,认为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工具,英国不应参与。针对这些问题,我带领使馆同志们制订了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方案,让英国各界看到“一带一路”对英国蕴藏的巨大机遇。一旦英方听进了“一带一路”故事,态度就发生很大变化,在西方大国中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并向亚投行特别基金注资;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第一个任命“一带一路”特使;第一个设立“一带一路”专家理事会,第一个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两次派财政大臣作为首相特使来华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听而信”,这是公共外交最高境界,是一个不断实践、持续参悟、逐步实现的过程。要通过讲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和认可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信中国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 本书收录了我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42篇演讲,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向英国各界 “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说,过去我在英国讲中国故事,为的是不断缩小中英之间的“了解赤字”和“认知赤字”; 那么今天,出版这本《大使讲中国故事》,则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讲中国故事的行列。希望这本书对大家讲好中国故事有所帮助。 1.刘晓明大使持节英伦11载,发表了700余场演讲,与英国各界深入坦率对话,为促进英国社会深化对华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的良好范例。他用西方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2.这本书收录了刘晓明担任驻英国大使期间发表的35篇演讲,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向英国各界“讲好中国故事”。 3.书中总结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五种意识、十种能力、十二个字。这本书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的宝贵记录,也是系统展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