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寓言经济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506/14/20210506144013362.jpg)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6.02
折扣购买: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ISBN: 9787208130180
邓新华,媒体人,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搜狐财经副主编。
杯水和井水——财富瓜分与财富创造 打个比方,这里有一杯水,如果这一杯水我喝了,大 家还能不能喝?显然不能喝。这叫自然经济的财富观。就 是说,在自然经济下,财富就像杯里的水——你喝多了, 我就喝少了;你富了,我就穷了。所以在自然经济下,人 们往往注意的是财富的瓜分。商品经济社会的财富观是什 么呢?财富不是杯子里的水,而是井里的水,是泉水,不 是汲之有限的而是掘之无限的,掘井的人可以给整个社会 带来福利。所以在商品经济下,人们的注意力不是财富的 瓜分,而是财富的创造。 这是张维迎在1985年针对财富的分配和创造提出的比 喻。当时正值中国改革早期,农村里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 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议论。他通过划分自然经济和商品 经济两种不同的财富观念,来论证改革中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的合理性,并引导人们要关注财富的创造。而事实上, 在“杯水”和“井水”两种财富观念背后,还有更普遍的 制度变迁含义,计划经济的诞生和发展就与此有关。多年 以后,在这些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张维迎进一步提出“市 场的逻辑”和“强盗的逻辑”两个概念,阐释了中国改革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内在含义。 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人 1985年的中国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束缚,市场经济 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近义词,只能用“商品经济”代指, 人们的思想状况可想而知。农村变革后出现一个问题,就 是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人。有人说:有一个发财的,就有 一个倒霉的;有人富了,肯定就有人穷了;蛋糕给他多切 一点,我就少了一点;诸如此类。虽然在1984年召开的中 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已首次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写 进中央文件,但对于如何看待“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如何理解改革对财富分配和创造的影响,深入的理论解 释还是比较少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维迎提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 种财富观的区别。他认为在自然经济下,财富被当做大自 然的恩赐,“土地乃财富之母”,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财 富的有限性。所以传统社会注重的是财富的瓜分,而不是 财富的创造。如历代的战争大多是瓜分土地的战争,历代 的变革如同轻徭薄赋之类,都是分配的变革。而在商品经 济下,财富母体从生产要素本身转向要素的组合方式,如 分工、创新、交换等。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可以说是无限 的,财富生产潜力也是无限的。在这种状况下竞争也免不 了失败者,但成功者之所得并非失败者之所失,所以市场 中的企业家不畏惧竞争,还乐于竞争。因为竞争可以激发 人的首创精神,改变要素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率,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以这样的观念看中国农村改革,地还是原来的地,人 还是原来的人,但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 何在?除了包产到户带来的积极性提高,更重要的是商品 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自由扩大,农村出现许多能人,给 农村带来了生产、交易的活力。这些人先富起来并不是把 原来的财富瓜分了,而是像企业家一样靠着机敏和才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