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士王世襄

奇士王世襄
作者: 窦忠如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90.30
折扣购买: 奇士王世襄
ISBN: 9787200105292

作者简介

窦忠如,字子徽,号嘉山,安徽滁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中国*具独立精神和践行能力的学者型青年传记文学作家”之评。1991年携笔从戎,戍边塞外,十年*事新闻路,千篇文章携囊中;2004年抛却羁绊,弃“官”归隐,潜心研习传统文化,矢志读书著述怡性。 出版著作有《王国维传》《梁思成传》《罗哲文传》《世间*唱——梁思成与林徽因》《北京清王府》《雾开清西陵——中国*后一处帝王陵墓群写实》《大匠踪迹》、画说汉唐文化丛书》(《惊世奢华——解读满城汉墓》卷)、《中国·世界遗产探秘丛书》(4卷,中文繁简体两种版本)、《中华国宝之谜丛书》(**辑5卷)、《中华古建名胜丛书》(3卷)等数十部,有多部著作再版或重印,相关内容也被各类学术著述征引或报刊转载评介,并多次应邀做客央视和香港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传讲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章 官宦世家玩乐少年 民国三年(1914)5月25*,恰似烈阳灼照后一 泓温热池水般的古老北京城,表面看似平静如初,内 里实则如汤滚沸,因为就任中华民国北洋**大总统 已经两年多的项城袁世凯正在策划***,加紧实 现他做洪宪皇帝的美梦,这是搅乱所有渴望获得真正 **自由的国人心灵的一种逆流之举。其实,一生精 明且善于算计的袁项城应该能够预知他的这一美梦即 便勉强实现,也会在极短时间内被革命*人那猛烈的 **声所惊破。不过,这种狂风暴雨来临前波澜不惊 的时局,却似乎丝毫也没有影响到东城区芳嘉园胡同 里一座四合院内的喜庆气氛,因为这个仕宦之家正在 迎接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 王世襄。 乳名“长安”的王世襄,是时任北洋***** 条约司官员王继曾的三公子,也是深*母亲金章这位 民国年间***女画家*爱和影响的一个孩子。既然 生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现在我们就乘着婴儿王世襄 还没有什么特别事件需要记述的时候,来对这个官宦 世家的历史情况作以介绍,因为这对于王世襄的成长 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确实,作为福建福州望族之一的王氏家族,虽然 是其先祖自明朝时从江西搬迁来的移民,但是进入清 朝后这个家族不仅出过进士出身、治理一方的封疆大 吏,也出过状元及第、直陈时弊的耿介贞臣,还出过 跻身洋务、从事外交的驻外使节,所有这些都对王世 襄的品行养成有着潜移默化或者较为直接的影响。 如此,就让我们首先翻开《清史稿》或《清史· 列传》,来看一看王世襄高祖王庆云的生平史略吧。 清嘉庆三年(1798)出生在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鼓 楼区)城内灯笼巷的王庆云,字雁汀,又字家镮,号 贤关,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后曾五次进京参 加会试,但是都榜上无名,直到道光九年(1829)才 在己丑科会试时高中进士榜,随即被朝廷授予散馆编 修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王庆云以其“究心财政,穷其利弊”的政 治经济才能,在仕宦道路上可谓是青云直上,历任广 西乡试正考官、贵州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读 学士、通政副使、顺天府尹、陕西巡抚、山西巡抚、 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工部尚 书等官职。在每一任内,王庆云都能够革新除弊做出 **的政绩,特别是在经济财政研究方面,他不仅善 于清理各地财政上的积欠亏空,而且在制定经济政策 方面也颇多新议,所著记述清朝初年至道光年间关于 朝廷财政状况的《石渠余记》(原名《熙朝纪政》全 五册,稿定后改此名)一书,对于**研究清朝经济 历史的学者专家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这位精于财政、勤于政事的一代能吏,历经嘉庆、 道光、咸丰和同治四朝,不幸于同治元年(1862)3 月在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任上病累而卒,享年** 岁。 王庆云逝后,朝廷赐谥“文勤”,遂入祀山西名 宦祠,同治八年(1869)归葬福建省闽县西门芋坑山 ,传世著述除了《石渠余记》外,还有《王文勤公* 记》《王文勤奏稿》《石延寿馆文集》《荆花馆遗诗 》和《西清王氏族谱》等刊行。 参阅西清王氏世系表可以得知,文勤公生有二子 ,一名传璨,一名传瑚,王传璨就是王世襄的曾祖。 遗憾的是,笔者限于手边资料缺乏之故,如今对于传 璨公的详情还暂不太知晓,只知道他有三个儿子:长 子王仁堪、次子王仁熟和三子王仁东。其中,王仁东 就是王世襄的祖父,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等职, 为官后便将全家从福建福州搬迁到了京城,这是西清 王氏家族一支脉定居北京的开始。至于王世襄的那两 位伯祖王仁堪和王仁熟,我们从相关资料中虽然不曾 见到关于王仁熟的文字记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王 仁堪的了解,因为王世襄在回忆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他 的这位状元伯祖。 确实,这位在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考中** 甲**名即头名状元的王仁堪,字可庄,不仅是当朝 一位以廉洁爱民著称的难得清官,而且还是一位条陈 时弊上疏弹劾过大臣崇厚**辱国等行为的忠谏之士 ,*是一位敢于直言谏阻慈禧太后挪用海*经费修缮 颐和园的循吏。也许正因如此,这位以状元之荣耀迈 入仕途的王仁堪,除了出任过镇江和苏州知府等地方 官职外,其他诸如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 南、广东乡试及入直上书房等,都是一些难以施展政 治才能的文化教育工作。 不过,王仁堪自光绪十七年(1**1)出任江苏镇 江知府及随后调任苏州知府期间,严守法度,赈灾救 济,开挖渠塘,设置义学,清除积案,事事体恤民生 ,为了不扰民开设渠塘以防治地方灾情,他不仅亲自 带头捐出廉俸以为表率倡导,还驰书向诸多亲朋故旧 乞捐,以致感动得商贾富户们纷纷主动捐助,终于在 镇江和苏州治内开挖支沟别渠水塘数千之多。如此清 廉勤政之能吏,在晚清王朝实属少见,可也因此使王 仁堪积劳致疾,猝然病逝于任上。王仁堪猝死后,舆 论中惋惜之辞风闻镇江和苏州等地,特别是镇江士绅 乡民随即列其政绩,籥请当地大吏向上奏闻,其中有 “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 然有古循吏风”之评语。于是,当朝遂颁发诏书由史 馆为王仁堪立传,这就是**人们能够在《清史稿》 中看到王仁堪这一耿介贞臣光彩人生传记文字的缘由 。 当然,即便王仁堪没有以上之政绩形象,人们也 会因为其门生中有一位在中国近代**留下浓墨重彩 的维新**、文化巨擘梁启超,而不能不对他肃然起 敬。对此,诸多书刊中只提及梁启超是王仁堪之门生 ,但并未指出此说何来。于是,笔者一*在翻检梁启 超自撰生平年谱时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已丑年十七,举于乡。主考为李尚书端棻、王镇 江仁堪。 也就是说,王仁堪在出任镇江知府一职期间,曾 是梁启超在光绪十五年(18**)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 的主考官之一,这在旧时即表示考官因为恪尽职守为 朝廷发现了真正人才,从此使考官与举子之间便形成 了“恩师”与“门生”之关系。毫无疑问,后来王世 襄之所以在其回忆文章中屡屡提到他的这位状元伯祖 ,很显然是伯祖王仁堪所留下的这种清廉正直门风, 在他心目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从他后来对于 自己在“三反”“反右”和“**”中所遭*冤屈始 终耿耿于怀的心态中不难理解,因为那是他不愿意使 已经被载入青史典册中祖辈们所传门风遭到无端玷污 之故。这是后话。 如果说祖辈清廉耿介风派对王世襄的影响还有隔 代之嫌的话,那么毕业于南洋公学后一直从事外交事 务的父亲王继曾,那种学兼中西和注重实际的工作作 风,对王世襄后来的成长和治学则有着极为明显的重 要影响。不过,父亲王继曾在那种内外交困时局中历 练出的“通达时事”,却没有被王世襄所继承,否则 他也不会在新中国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吃尽“不识时 务”之苦难。这也是后话。 P2-5

王世襄先生在文博界和民俗界的影响,是无人能比拟的:只要是王世襄鉴定过或收藏过的东西,就是品质的保证。他生前收藏的宣德炉、古琴、家具、古迹等,在几次拍卖专场中均以创纪录的天价成交,都引起行内的轰动;他生前所写的随笔、论文、专著、诗歌等,出版后无不引起轰动;他生前为征集保护中国古代文物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王世襄先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呢?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为人所关注。尤其是文博界和民俗界的人们,*是对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人物传记作家窦忠如,王世襄先生生前的小友,他笔下的《奇士王世襄》真实记录了一代奇人的人生之路。数百张弥足珍贵的照片,立体再现了王世襄多彩多姿的人生传奇。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引起爱好王世襄的人们的极大关注,将在出版界引起新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