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

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
作者: 乔晓光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沿着河走--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手记
ISBN: 9787555217725

作者简介

乔晓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2006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

内容简介

麻黄梁 1998年秋·陕北榆林 三十里明沙 二十里水 五十里路上盹一回你 ——陕北民歌·信天游 麻黄梁是沙与土塑造出的一道生命的风景线。 从榆林城向北,穿过古老的镇北台,便是空旷的 明沙滩地,黄土高原的沙化正是从这里开始的。绵延 起伏的沙滩地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沙蒿蒿,星星点点 ,杂乱丛生。人们想靠播种这顽强耐旱的沙蒿去阻挡 明沙的脚步,但实际上这片沙滩地上已经看不到多少 人家,而无休止的季风仍然把明沙向前推进着。阳光 下静卧着的沙丘,平滑,细腻,像女人丰腴洁净的肌 肤,使这空旷苍凉的沙滩地多了一份柔美。 第一次听到麻黄梁这个名字,我便产生了兴趣和 好奇,似乎这响亮的名字背后有一种吸引人的东西。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篇文章的题目,一个地方的名 字,就能吸引你去寻觅,去遭遇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在陕北有许多令我感动的地方,我在那里走了两次 、三次,甚至更多次。我在时间之河不能重复的点上 ,体验着相对永恒的生命空间,感受着陕北这块生存 空间带给人的精神超越。 麻黄梁乡距榆林大约四十公里,正处在黄土大山 与明沙滩地交接的地带,无数耸起的黄土山坡蜿蜒起 伏地伸展开去,在明沙滩地前显得格外粗犷雄浑。麻 黄梁是个画画的好地方,这里地形复杂,山势曲折雄 峻,山体纹理丰富。天雨、风沙、岁月造就了黄土山 梁无限的变化,细读起来,好一个十八般变化的“芥 子园”。 我最喜爱读麻黄梁那一派灿烂的向阳山坡。朴素 大气的坡梁在阳光下消解了光影,消解了结构的冲突 ,温暖明亮的阳光与黄土混合成一片和谐的坡面,闪 耀着古朴灿烂的光彩。我想到了敦煌藻井朴素美丽的 色调,想到了彩陶那令人神往的生命单纯,我惊叹苍 凉的黄土山坡竟会有如此感人的生命光彩。 麻黄梁的夜更是一首空旷宁谧的交响诗,明净的 夜空,满天的星斗,那清澈一直漫到人的心里。明月 初升的时候,群山漫出悠长的影,把万物笼罩在深暗 的混沌里,只有坡顶和远山披着清凉的月光。夜的影 是移动的,像无声流动的时间,悄然变换着夜的色调 。月光下的明沙滩闪着柔和的白光,坡上的树木被月 光融化了,树影在沙坡上投下动人柔和的形,显得神 奇而又诡谲。 我第一次到麻黄梁是在1997年的冬天,皑皑白雪 使麻黄梁粗犷之中多了一份宁静和温情。第二次来正 赶上秋高气爽的日子,蓝格滢滢的天,一碧如洗,无 一丝云彩。蓝天下的黄土坡像农民晒热了的脊背,而 明沙的坡面在阳光下闪着白光。坡上、沟地里的柳树 、水桐、杏树、油松、箭杆杨、槐树千姿百态,金黄 、艳红、浓绿、深紫的叶子,一簇簇、一团团、一片 片,灿烂夺目。散开的羊群和驴儿在幽静的山谷里游 走,山坡上四处散落的场上堆满了秋收的粮食,打谷 人挥舞着链架有节奏地敲打着。这朴素而瑰丽的秋色 ,仿佛把人带进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世外桃源。大自然 总是呈献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使我们满心惊奇和 喜悦。在这天堂般的麻黄梁,我忘却了一切,只觉得 一颗不知何来何去的心在跳荡。 麻黄梁的村子都很小,十几户人家,二里地一个 村庄,星罗棋布。村与村被山坡上踏白了的土路联接 着,交织在一起。我两次来麻黄梁都住在大沟村张子 英家。大沟村在一片山洼里,.四周环抱着粗壮有力 的山梁。张子英大叔五十多岁,做过多年的小学教员 ,当过大队会计,人长得像一颗细细的高粱。他总是 戴着一顶旧蓝布帽子,鼻梁上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 ,瘦瘦的脸上显出孩子般单纯的热情和好奇。张大叔 的家是两孔近百年的老窑,宽敞高大的里窑有两个对 着的土炕,中间是长长的灶台,灶台上是一排老式的 碗架,红底绿花,摆满了瓶瓶罐罐和粗瓷大碗。靠窗 的土炕上放置一盏高木杆油灯,这是大叔大婶抽水烟 用的。每天天快亮时,大叔大婶披衣围坐在油灯旁, 抽几口水烟,拉着话话,晨光中依稀的身影,在油灯 的映照下是那么亲切温暖。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