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30/09/20231130094126733.jpg)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136.00
折扣价: 88.40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文学史)(精)
ISBN: 9787515352398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出版《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风流去》《论语导读》《孔子传》《孔子如来》《先秦诸子八大家》等。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
与“国风”来自于“采诗”的说法相配合的,便是大 小雅的来自于“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 只是《国语·周语》中“召公谏厉王”一段中的一个孤证 ,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公卿列士们 的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诗经》中大、小雅部分来 看,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 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 料。更有一些诗,据说是写于周厉王时候,如《大雅·板 》《大雅·荡》《大雅·桑柔》,在厉王以杀人来弭谤的 时候,这样的诗,大约也不好献上去。 《诗经》的搜集固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 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也需要有这么一个人—— 哪怕这个工作历经多人之手,那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 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 ,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 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看,它的作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 致得过且过了。但这确实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抗战之 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的《文哲季刊》上发表《国风 出于民间论质疑》等四篇文章,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 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 又把这四篇文章和写于1946年的另一篇文章结集重新印发 ,以《诗三百篇探故》的书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但 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朱先生一定颇寂寞,他提出 了一个问题,却没有人来与他讨论,他扔出了白手套,却 没有人拾起来。换一个时地,他再扔一次,仍然没有人应 战。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 过。因为这事惹不起,大家一齐都躲起来了。 但另一方面,上述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却在很大程度上 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 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 、背景。我们爱她,只为倾倒于她的风韵和美丽,却并不 是因为了解到了她的出身,也不一定是“学术”地探究到 了她美之为美的原因——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 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正 如除非我们的联姻是为了政治、经济等利益考虑,我们爱 一位美丽的女子并不一定看她的门第和背景。纯洁的爱情 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的。 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 准,而我们是否还能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 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 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 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 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 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