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传

唐高祖传
作者: 牛致功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1.46
折扣购买: 唐高祖传
ISBN: 978701015697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李渊家族虽然早已世代为官,但真正显贵起来是 在西魏时期,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其家族飞黄腾达的关 键人物。西魏时,李虎被赐姓犬野氏,官至太尉,与 宇文泰、元欣、李弼、独孤信、于瑾、赵贵、侯莫陈 崇等人,共为八柱国。周闵帝时,李虎虽然已死,又 被追封为唐国公。李虎子名李□,袭唐国公,官至周 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杨坚 为相时,使其复姓李氏。李丽就是李渊之父。 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今陕西 西安),七岁袭唐国公,成年后,洒脱豁达,性情直 爽,宽仁容众,不论贵贱,都可与其交往。隋代周后 ,他为千牛备身。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故 而李渊颇受隋文帝青睐。他历任谯州(治所在今安徽 亳县)、陇州(治所在今陕西陇县)、岐州(治所在 今陕西凤翔)等三州刺史。大业(605—617)初年, 又先后为荥阳(治所在今河南荥阳),楼烦(治所在 今山西静乐)二郡的太守。大业九年(613),迁卫 尉少卿。当隋炀帝进攻高丽时,李渊为之督运军粮于 怀远镇(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北)。在杨玄感将要发动 反对隋炀帝的战争时,其从征高丽的兄弟都从前方逃 回,李渊有所觉察,向隋炀帝告密,隋炀帝很快班师 。于是,隋炀帝以李渊为弘化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 )留守,并命关右诸郡兵皆受其节度,以便防备杨玄 感西进。 (二)贤内助窦氏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其父窦毅, 在北周为上柱国。窦毅妻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 主,窦氏自然就是周武帝的甥女了。窦氏聪明贤慧, 喜爱读书,她读过的书都不会忘记,所以武帝对其甚 为喜爱,将其养于宫中。武帝不得已而以突厥女为皇 后,当然很不满意。窦氏劝其舅父必须委曲求全,以 便减少北方的威胁,可全力对付北齐和南陈。后来, 隋文帝取周而代之,窦氏愤愤不平地说:“恨我非男 子,不能拯舅家祸。”窦毅立即掩其口道:“毋妄言 ,赤吾族!”①窦毅感到其女与众不同,不可随意许 配于人,必须认真择婿,遂于门屏画了两只孔雀,约 定凡射两箭能各中一孔雀目者,方可为婿。前后有数 十人求婚,均未如愿。后来,李渊连发两箭,各中孔 雀一目,窦毅喜悦异常,遂将其女嫁于李渊。 窦氏对李渊在政治上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隋炀帝看到李渊面部皱纹很多,遂呼他为 “阿婆”。李渊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窦氏问其原因 何在,他迟迟不作回答,迫不得已,最后才很不高兴 地说:“帝目某为阿婆面。”聪明的窦氏立即相贺道 :“这是吉兆。你袭封唐国公,‘唐’之为言‘堂’ 也,阿婆面是‘堂主’。”②言外之意,当然是指李 渊应做皇帝了。实际上这是窦氏帮助李渊提高了应变 能力。 窦氏喜爱书法,所书与李渊书法类似,有人难以 辨别。在政治上,他极力促进李渊事业有成。大业年 间,李渊有骏马数匹。窦氏劝李渊道:“上好鹰爱马 ,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 身累,愿熟思之。”李渊犹豫不决,果然为炀帝所指 责。不久,窦氏去世,终年45岁。李渊回忆窦氏的建 议,深感窦氏很有见地。遂多次求取鹰犬进献炀帝, 颇得炀帝欢心,不久,李渊即升为将军。于是,李渊 流着眼泪对诸子说:“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 。”③由此可见,如果窦氏晚死数年,可能对李渊建 唐有更多的帮助。 (三)走向时代的前沿 大业末年,因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天下大乱,一 方面是农民军遍地而起,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内部离心 离德,杨玄感等也起兵造反。于是隋炀帝对大臣多有 猜疑。李渊由于善于和各方面人士交往,甚有威信, 自然也在猜忌之列。有一次,炀帝召见李渊,李渊称 病未往,炀帝大为恼火。当时李渊有一姓王的外甥在 其后宫,炀帝遂问其甥道:“汝舅何迟?”其甥答日 有病。炀帝怒气不息的又问道:“可得死否?”①李 渊知道此事后,忐忑不安,颇有大祸临头之感,遂纵 酒沉湎,对人行贿以示其精神失常的假象。显然,这 是迷惑隋炀帝的一种手段。 大业十一年(615)四月,李渊为山西、河东抚 慰大使,奉命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并镇压当地反隋 军。八月,他在龙门(今山西河津)打败了毋端儿领 导的农民军,十二月,又在绛郡(治所在今山西新绛 )分化瓦解了敬盘陀领导的起义军。本来,炀帝命民 部尚书樊子盖镇压绛郡起义军,樊子盖采用烧杀政策 ,汾水以北村坞尽焚,大量村民被杀,这样,就激起 广大民众更加激烈地反抗。后来,炀帝以李渊代替樊 子盖,李渊运用诱降、离间等软的一手,瓦解了敬盘 陀的队伍。这样一来,炀帝对李渊自然要刮目相看了 。 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为太原留守。关于 李渊为太原留守的时间,史书记载不同,《大唐创业 起居注》,两《唐书>的《高祖纪》,均记载为大业 十三年,《资治通鉴》则记载为大业十二年(616) 十二月。笔者为什么相信是大业十三年呢?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