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黄 举子忙——科举熟语的文化镜像

槐花黄  举子忙——科举熟语的文化镜像
作者: 李树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67.20
折扣购买: 槐花黄 举子忙——科举熟语的文化镜像
ISBN: 9787100197380

作者简介

李树新,内蒙古大学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语言学会会长、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语汇学、文化语言学等。 著有《熟语研究》《内蒙古地名文化》《汉语称谓研究》《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谚语文化研究》《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记忆》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项。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文化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其权力,选拔官僚士子为其服务的手段,我们从大量的有关科举文化的熟语中可以看到科举文化含有某些可资借鉴的因素。首先,它开创了古代封建社会不看出身门第、社会关系,公开、平等地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许多有志之士,凭借自己的学识智慧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英雄戚继光、林则徐、文天祥等,品德高尚的官吏王安石、包拯、海瑞、寇准、于成龙等,优秀的文学家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汤显祖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入仕的。其次,从有关科举考试制度的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使人自强不息、向前奋进的经邦治国的精神气质和“兼济天下”“士志于道”的社会使命和家国情怀。诸如“书声要比鸡声早”“十年寒窗,九载熬油”“抡元夺魁”“行行出状元”“位卑未敢忘忧国”“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寇准上殿,百僚股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由此看来,科举制度文化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不可简单片面地全盘否定,不可把它定论为一无可取、毒汁四溅的坏制度,必须以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才能准确评价科举文化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本从熟语入手全方位、科学、系统地展示“科举”文化的著作。 1.本书广泛汇集了记录科举文化的熟语,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研究,通过谚语将其所承载的科举文化的特点、演变轨迹及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等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具有创新的学术意义和独特的文献价值。 2.本书所援引的语料十分丰富,能够展现民族的文化品味、生活哲理及世态人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创新认知价值。 3.本书配有近百幅与科举文化有关的图片,它们雅俗共赏,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真切的现实感,从而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