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领导干部谈历史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
作者: 卜宪群|责编:蔡锐华
出版社: 中央党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
ISBN: 9787503559945

作者简介

卜宪群,现任***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地名遗产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出版有《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主持)、《中国历**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等书,并担任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及五卷本《中国通史》总撰稿。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史学月刊》《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我国历**腐败的表现形式 1.权钱交易 金钱崇拜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始终是统治阶级巨大的腐蚀剂,也是许多王朝腐败加剧的罪魁祸首。《列子?说符》中讲了一个“齐人攫金”的故事。有一个齐国人**喜欢金子,早晨起来直奔黄金市场,看见金子抢了就走。官吏把他抓住问:“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怎么敢把金子拿走呢?”此人回答:“我拿金子时只看到了金子,根本没看到人。”这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但是可以看到,在那个时期,“不见人,徒见金”的金钱崇拜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就已经很严重了。 为什么喜欢钱?因为钱可以换来权力,权力又可以换来钱,权钱交易自古以来随处可见。春秋大商人范蠡,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法,他认为有钱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所以他就派大儿子带着钱去楚国贿赂官吏。春秋时期社会上有一句谚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是家有千金的人,他的孩子是不会在刑场上被杀头的,因为金钱可以买通执法之吏,换来生命。 秦灭六国,主要靠的是武力,但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也用金钱去收买各国的重臣。这些重臣手里拿着秦国给予的重金,迎来的却是**的灭亡。 钱可以买官晋爵。东汉后期是我国历**腐朽黑暗的买官卖官盛行的一个时期,梁冀掌权时“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甚至皇帝也公开标价卖官,上自公卿,下至县丞、县尉,各有价格,“公千万,卿五百万”。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晚期的崔烈通过关系花500万钱买了司徒一官,司徒在东汉属于三公,相当于丞相位置。因为司徒官位很高,汉灵帝要亲自给他授官,汉灵帝在授官时懊悔:“哎呀,我卖便宜了!至少应该卖千万!”崔烈当上司徒后,问他的儿子崔钧:“我花500万钱买了这个官,你听到社会上对我有什么评价?”崔钧说,过去社会上对你的评价不错,认为你很有才能,凭借自己的才能也能登上三公的位置,但是自从你花钱买了这个官以后,社会上对你的评价**差,认为你的身上有铜臭。“铜臭”这个词也是从这里来的。上行下效,东汉后期,“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大家都在买官的道路上奔跑,这样的王朝何能不亡! 纳财进官,以财用人,历朝虽然名称不同,但很多时候都存在,或者是公开的,或者是私下的,当然,*多的是私下交易。用**的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又用买来的公共权力敛财,对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权钱交易的目的是获取利益,权权交易的背后也是获取私利。例如,李斯是中国历****出色的政治家,很有才能,曾为秦的统一和秦王朝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时候,为了个人的私利被赵高说服,和赵高私下勾结,权权交易。众所周知,秦始皇去世前打算把皇位传给他的长子扶苏,但是秦始皇死后,赵高秘不发丧。他对李斯说:“你能和蒙恬比吗?”李斯说:“我不能比。”赵高进一步说:“如果按照秦始皇遗诏执行的话,那么你丞相的位置必定不保。”李斯听了以后默然,同意了赵高的意见,篡改诏书,秦王朝的道路由此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由扶苏继位、蒙恬任丞相,秦王朝恐怕不至于二世而亡。胡亥的继位,导致秦王朝政治生态走向**黑暗。对此,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权力可以用金钱买到,会导致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当然是金钱崇拜的价值观,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钱和权怎么才能结合?当然是见不得阳光的私下交易。那些用金钱买来权力的人,根本不会用手中的权力来为社会服务。明朝崇祯皇帝虽然是个**之君,但他面对明代晚期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很不满和无奈。他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代的吏部尚书王恕也说过:“既以财进身, 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命,何由而得乎?”**深刻! 2.用人不公 用人不公是*大的腐败,是历**各种腐败的集中表现。中国历**用人不公的主要表现是,用人重亲友、重门生、重朋党、重同乡,核心是用人出于个人爱憎、私利,而不是出于公心。具体表现如下。 权门请托。汉代吏治腐败时,“选举不实”“权门请托”。上自**官吏,下到郡县人员,一旦到选官用人的时候,就会收到各种请托书信。《后汉书?陈寔列传》载:“(寔)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尽管陈寔知道用非其人,但为了太守,也迫于侯览的权势,不得不给这个人安排了个官职。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好的清醒剂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理论为指引,从“大局观、历史观”“古代王朝兴衰”“古代吏治的当代启示”、“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务。 ★**党员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能力 作者研析史实,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哲学的高度认识历史,探寻民生、治乱成败、制度兴替的规律与深刻的经验教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又审视历史,以史论政,从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角度,解读修身做人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以及治国理政之道,助力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广大党员干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本书作者曾三次为******集体学习授课 2013年4月19日,******就我国历**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2014年10月13日,******就我国历**的**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2018年11月26日,******就中国历**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卜宪群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