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朋友谈书法(精)/大家小书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精)/大家小书
作者: 沈尹默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0165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新青年》编委,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他的书法精于用笔,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一直致力于书法普及教育。

内容简介

书法漫谈 再一次试写关于论书法的文章 我的朋友,尤其是青年朋友们,他们都以为我能 写字,而且不断地写了五十多年,对于书法的理论和 要诀,必定是极其精通的;屡次要求我把它写出来, 给大家看看。其实,对我这样的估计是过了分际的, 而且这个要求也是不容易应付的。因为,要满足大家 的希望,一看了我所写的东西,就能够彻底懂得书法 ,这是一件不可必得的事情。一则,书法虽非神秘的 东西,但它是一种技术,自有它的微妙所在,非多看 多写、积累体会,不能有多大的真实收获;单靠文字 语言来表达一番是不够尽其形容的。一则,我虽然读 过了前人不少的论书法的著作,但是不能够全部了解 ,至今还在不断研讨中;又没有包慎翁的胆量,拿起 笔来,便觉茫然,不知从何处说起才好。前几年曾经 试写过一两篇论书法的文章,发表以后,问过几个见 到我的文章的人,不是说“不容易懂”,就是说“陈 义过高”。这样的结果,就不会发生多大的效用,对 于有志于书法的人们是丝毫没有帮助的啊! 对于承受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这是整个建设过 程中一项重要任务。人们得到了这样莫大的启示和教 训,因而我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没有被群众遗 忘掉,相反地,还有一点留恋着喜爱着的东西,只要 对人们有益处的,都应该重视它,都应该当一个问题 来研究它,以便整理安排,更好地利用它为人民服务 。中国的字画也就应当归入这一类。因为这个缘故, 又一次被朋友们督促着要我对于祖国文化遗产之一— —书法,尽一点阐发和整理的力量。我经过了长时期 的考虑,无可推诿地担任下来,决定再做一次试写。 这次拟不拘章节篇幅长短,只随意写去,尽量广 泛地收集一些材料,并力求详尽明确,通俗易解。在 我这方面必须做到这样。至于有志于书法的阅读者一 方面,我诚恳地要求,不要随便看过便了,如遇到不 合意处,就应该提出意见,不论是关于语意欠分明、 欠正确,或者是意见不同。我写的东西是极其普通的 ,但是我认为都是与书法根本问题有关的。不过,我 是一个无师自学的人,虽然懂得一点,总不免有些外 行,方家们看了,能给我一些指正,那是十分欢迎的 。初学写字的人们的意见,我尤其愿意听受,因为他 们固然没有方家们的专门知识,但他们对于书法上各 种问题的看法,一定很少成见,没有成见,自然也少 了一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是会有新的发见和发展 的。 试写的稿子,本非定本,尽有修改和重作的可能 ,如果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斟酌,将来或可成为一本 集体写成的较为完善的论书法的小册子,指望它能够 起一些推陈出新的作用。 我学书法的经过和体会 我自幼就有喜欢写字的习惯,这是由于家庭环境 的关系,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写字的。祖父拣泉 公是师法颜清臣、董玄宰两家,父亲斋公早年学欧阳 信本体,兼习赵松雪行草,中年对于北碑版尤为爱好 。祖父性情和易,索书者有求必应。父亲则谨严,从 不轻易落笔,而且忙于公事,没有闲空来教导我们。 我幼小是从塾师学习黄自元所临的欧阳《醴泉铭》。 放学以后,有时也自动地去临摹欧阳及赵松雪的碑帖 ,后来看见父亲的朋友仇涞之先生的字,爱其流利, 心摹取之,当时常常应酬人的请求,就用这种字体, 今日看见,真要惭愧煞人。 记得十五六岁时,父亲交给我三十柄折扇,嘱咐 我要带着扇骨子写。另一次,叫我把祖父在正教寺高 壁上写的一首赏桂花长篇古诗用鱼油纸蒙着钩摹下来 。这两次,我深深地感到了我的执笔手臂不稳和不能 悬着写字的苦痛,但没有下决心去练习悬腕。二十五 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次 见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 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我初听 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 ,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 ,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 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 ,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 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 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地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 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 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 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 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 一九一三年到北京大学教书,下课以后,抽出时 间,仍旧继续习字。那时改写北碑,遍临各种,力求 画平竖直,一直不间断地写到一九三○年。经过了这 番苦练,手腕才能悬起稳准地运用。在这个时期,又 得到了好多晋唐两宋元明书家的真迹影片,写碑之余 ,从米元章上溯右军父子诸帖,得到了很多好处。一 九三三年回到上海,重复用唐碑的功。隋唐各家,都 曾仔细临摹过,于褚河南诸碑领悟较为深入。经过了 遍临各种碑帖及各家真迹的结果,到了一九三九年, 才悟到自有毛笔以来,运用这样工具作字的一贯方法 。凡是前人沿用不变的,我们也无法去变动它,前人 可以随着各人的意思变易的,我也可以变易它,这是 一个基本原则。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一种根本法则是 什么,这就是我现在所以要详细讲述的东西——书法 。(P0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