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译文经典)

儿童教育心理学(译文经典)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陆泉枝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译文经典)
ISBN: 978753279762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神经症问题》。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教育的误区 后来又发生了其他事情,这也成为家长把男孩送到我们这儿的直接原因:他竟私拿家庭教师的钱去买糖果。这也说明他行事像个小孩,毕竟偷钱买糖果非常幼稚,只有很小的孩子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对糖果的贪恋,当然这些儿童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机能。这在心理学意义上表明:“你必须照顾我,不然我就会调皮捣蛋。”男孩试着不停地制造事端,让别人忙于关注自己,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把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加以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便昭然若揭。在家里他能让大家关注自己,但在学校就不行。然而,谁能尝试做点什么来矫正儿童的行为呢? 在被送到我们诊所之前,男孩被认为是个迟钝、自卑的孩子,但他根本不属于这个类别。他完全是个正常的孩子,如果可以重获自信,他就会像班上任何同学那样学业有成。他总是惯于悲观地看待所有事情,在还没有起步之前就已经接受失败。缺少自信不仅表现在他所有的举止当中,而且在老师的评语中也得到了证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听课不认真,没有朋友……”他的气馁如此明显,简直让人无法忽视。事态对他十分不利,也很难转变他的看法。 在填完个体心理学问卷之后,咨询也随即开始。我们不仅要与男孩交流,还要与其他人交谈。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放弃儿子并彻底失望,只希望他好歹完成学业,以便今后可以找个工作。其次是他的哥哥,他看弟弟总是一副蔑视的姿态。 对于“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的问题,这个男孩无言以对。这的确十分异常,因为一个半大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始终让人心生疑惑。当然,人们基本上不会从事童年时期选择的职业,虽然这也无关紧要,但至少有个理念在指引他们。在孩提时代,儿童想当司机、门卫、指挥家,或者依据儿童的价值观念想从事在他们看来非常风光的职业。但当心中没有具体目标时,不禁让人怀疑他对未来避之不及,并且总想回到过去。换句话说,他想回避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这似乎有悖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总在谈论儿童追求卓越的心理特征,试图表明每个儿童都想绽放自己,让自己比别人强大,并获得一定的成功。然而,我们面前的这名儿童是个反例。男孩想逆向发展,希望自己变得弱小,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对此何以解释?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单纯,它具有复杂的背景。倘若我们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幼稚的结论,那么始终都会犯错。所有这些复杂案例当中都有陷阱,除非你彻底了解整个图景,否则分析事物反面的任何辩证尝试都必然让人迷惑,比如这个男孩竟然逆向奋斗,因为只有那样他才会显得最强大、身处最安全的位置。诚然,这些儿童虽然可笑,倒也在情理之中。他们绝不会像自己故作幼小、体弱、无助且家人对他们不作任何要求的时候那样强大和霸道。由于缺乏自信,男孩担心自己一事无成。我们难道认为他会愿意直面一个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男孩必须回避把他当作个体以衡量他的力量和能力的任何情境。因此,留给他的活动范围就极为有限,人们对他的要求自然很少。我们由此就会明白,他对于认可的追求所剩无几,这正是他幼儿时依赖别人获得的。 我们不光要与男孩的老师、母亲、哥哥交流,还要与他的父亲和我们的同事沟通。这一系列的沟通需要许多时间,如果我们可以赢得老师的协助,不少工作都可以避免。这虽然并非毫无可能,但也并不简单。许多老师墨守成规、思想守旧,他们认为心理测验过于神奇。不少老师更是害怕心理测试有损他们的权威,或者将其视为一种毫无保证的干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无法瞬间掌握,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得来。不过,当人们抱有错误的观念时,心理学的价值也只会微乎其微。 包容是一种必备的品质,这对老师来说更是如此。而对新的心理学观点持开放态度就十分明智,即便这些观点有悖于我们当前的看法。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权断然反驳老师的观点。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们该如何行事?依据我们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就是让儿童从困境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让他离开这所学校。这种方式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实际上,也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男孩肩上的负担却得以释然。他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未知。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低看自己,不让自己遭人鄙视。但到底该如何操作,要解释清楚也并非易事。不过,家庭环境与此关系紧密。或许,每个案例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然而,如果许多老师都对个体心理学有所了解,那么应对这类儿童就会更加容易,他们会以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些案例,也可以帮助学校里的这些儿童。 \\\\\\\" \\\"【编辑推荐】: 畅销近百年,被译成5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代表主流亲子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