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个故事教你处世/人生哲学典藏](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3/20231113135521947.jpg)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2.77
折扣购买: 500个故事教你处世/人生哲学典藏
ISBN: 9787807531975
1.桓公失地得诚信 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 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长驱直人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鲁庄 公派使者对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 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于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 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沫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 意生而又生呢?”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 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 这就是死而又死。”曹沫说。 现在鲁庄公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他听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说 :“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沫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了笑逐颜开 ,连声说:“好,好,好!” 第二天,鲁庄公和将军曹沫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 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 鲁庄公到达会盟地点之后,乘齐桓公不备,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 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得只剩下五十里了 ,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就让我死在你面前吧 !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 够想办法牧他。 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曹沫拔出剑来站在台 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阳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 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 有的领士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阳封土为界, 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 个想法告斥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 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 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 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 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他土地吧,这样虽然 失去了土地,却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 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那好吧,就请仲父去处 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 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处世智慧: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够彰显一个人良好的品质,它可 以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 。 2.晋文公攻原得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了可供一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 以十天为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城外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 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探子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 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 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 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么能 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便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主, 怎么能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 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处世智慧:“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 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玥友。 3.巧辨贤才 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回到自己的家乡秭归,在那里举行了一 场考试,准备选拔人才。 “楚地多才子”是全国闻名的,一回到家乡,屈原就感受到了莘莘学 子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风。这天晚上,屈原正在拟订考题,一群学生 又来拜访,他把写好的试题搁在一边,和蔼地招呼他们。看着他们兴高采 烈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屈原颇感欣慰。 考试结束,试卷批阅下来,可结果却让他出乎意料。因为有九十九个 考生的顾绩相同,这样就有九十九个并列第一,还有一个成绩稍稍逊色的 ,排列第二。这一下仅取前两名就有一百个人,显而易见,这个结果不正 常。 屈原前思后想,把各个环节都回忆了一遍,心想肯定是那个拟订文题 的晚上,前来拜访的学生中有人偷看了试题。并且泄露出去。屈原一边埋 怨自己的粗心大意,一边思考重新考试的方法。不久,他就想出了一个好 主意。 重新考试开始了,面对学生,屈原高声宣布:“你们的成绩都很好, 但是国家更需要全面发展的通才。现在这场复试的题目就是‘种谷子’。 今天是谷雨,正是播种的好季节,你们每人都将获得一百粒谷种。回去后 ,悉心照料。考试结果以秋后收谷多少为准。” 转眼间,秋收到了。九十九个获得第一名的学生有的背筐挑担,有的 用车装载,看样子都是大丰收。只有那个考第二名的农家小伙子最后一个 走进来,手捧着一个小瓦罐,看到大家都满载而来,他觉得很丢脸,垂头 丧气地站在门口,不敢进来。 屈原逐个检查他们丰收的谷子,脸色越来越阴沉。当他看到站在门外 的农家小伙子时,眼睛兴奋得发亮,问道:“你收的谷子呢?” 年轻人不安地回答:“学生无能,只收了九百多粒。我已经尽了自己 最大的努力,但是只有三颗种子发了芽,就结了这么点儿粮食。”说完, 便羞愧地低下头。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