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执中(报海杂忆)/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顾执中(报海杂忆)/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作者: 顾执中|责编:程凤|总主编:刘未鸣//韩淑芳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顾执中(报海杂忆)/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ISBN: 97875205116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当上了记者 我家在浦东南汇县周浦镇,这个镇距离上海市区只有 十几里地,是个小镇。镇上一品斋生产的豆腐干和三阳南 货店的火炙糕却远近闻名。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木匠。父 亲却读了几年书,能够到地主家去教教门馆,但生活也艰 难得很,常靠借债度日。几年之后,满身是债。每逢除夕 ,父亲外出躲债,债主们提着灯笼来家讨债,挤在屋里, 坐着不走。母亲忙着说好话应付他们,真是不堪其苦。这 样的生活过了好几年,为了躲债,我们全家只好携带随身 东西秘密地逃往上海,离开了故乡。在上海,父亲仍然找 不到正式工作。连年失业,吃尽当光,连脚桶、铜壶等物 ,只要当铺能要的东西都典质一空。那时我虽年幼,却学 会了当东西。每次出门,我拿着父亲交给我典当的东西, 小心翼翼地走向当铺。当铺门口,墙上大书一个吓人的“ 当”字。我来到当铺门口,因为典当东西是件丢脸的事, 害怕被人瞧见,先看看周围有熟人没有,没有发现熟人, 我就轻轻地跨进当铺,再看看里面有没有熟人,肯定没有 熟人了,我才拿出要当的东西,走到高与人齐的柜台前, 双手把东西捧上去。朝奉(即当铺先生)用戴着老花眼镜 的眼睛看了看东西,故意表示不要,我低声哀求,他才表 示可以收下,然后向账房唱出所当的东西和当的钱数。账 房写好当票,由朝奉把当票和钱一并交给我。我握着这来 之不易的钱,感到一阵心酸,赶紧跑回家中,把当票和钱 如数交给父亲,好买米做饭。 父亲教我识字。他先按照《千字文》教我学方块字, 后来读那时的新书《蒙学课本》。稍大一点以后,我学会 看小说,又读《左传》《古文观止》。父亲给我取名“执 中”,号“效汤”,这是从“汤执中,立贤无方”的典故 中引出来的,我嫌“效汤”这个名字不好听,一直没有用 过。父亲失业三年之后,有位邻居劝我父亲说,你既有文 化,为何不去开办一所学校,自己教书谋生呢?父亲接受 了他的意见,借些钱,开设了一所养中学校(地址在上海 的南无锡路),我们家的生活才勉强能够维持。我也在父 亲设的小学里读书。那时父亲加入了基督教,江长川牧师 介绍我考入教会学校中西中学读书。中西中学的前身叫中 西书院,后来改名为东吴大学,其原来校址就改建为中西 中学,后来又改名为东吴大学第二中学。我在那里读了五 年书毕业。东吴二中几年的学习生活,使我获得了良好的 英语基础,这所中学很多课程都使用英语课本,由外籍教 师教学。我苦学了几年,英语大有长进,这对我后来采访 外交新闻很有帮助。东吴二中毕业以后,我是全班同学中 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可以免费进入东吴大学或上海的东 吴法学院学习,但为了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我只好放弃 升学的念头。从1919年起,我就跨进社会,为衣食奔波, 当过店员、描图员,到母校代课。1920年至1921年间,我 在基督教慕义堂任理事,后来获得一个机会到工部局外国 监牢教外国人说上海话。以后又调到工部局所属救火会、 水上巡捕房去教外国人说华语。这样我就比较多地接触到 外国人,英语说得更好。工作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我可 以看懂英语报纸、杂志,甚至开始为英文月刊写稿。但最 后我却进入报馆当了新闻记者一直干了32年,成为我的终 身职业。 在上海市区比较热闹的地方有一条路叫山东路,这条 路中间从九江路到福州路的一段叫望平街,从福州路再往 南叫麦家圈。那时上海的所有报馆几乎都集中在望平街上 ,从北到南,隔开几步,就可以看见一家报馆。在最北端 的是《民国日报》,在汉口路山东路拐角或其附近的有《 申报》和《新闻报》,再往南有《时事新报》。在望平街 上各据一隅、望楹相对者有《时报》和《商报》。这种报 馆集中的情况跟伦敦的报纸多集中在舰队街的情况相仿佛 。 为什么上海的报馆多集中在一处呢?这无疑是为了便 于发行的关系。原来上海的报纸都没有自己的发行组织与 发行网,每天早上5时左右报纸印出后,即批发给报贩。按 月看报的读者向报贩订报,零星看报的读者也向报贩买报 。为了及早使报纸到达读者手中,报贩早上的时间十分紧 张。这样,报馆集中在一处,就可以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 间和距离内取得各种报纸,并以最迅捷的行动分送和贩卖 早上新出版的报纸了。由于这种原因,新开办的报馆,除 非自己有发行力量可以设在别处外,都得设立在这里。否 则,设在离望平街稍远之地,报贩便不给它推销报纸,这 家报馆就不能存在。这种情况直到七七抗战之后,才稍有 改变。 我最初在《时报》当记者,后来一直在《新闻报》工 作。下面就谈谈我历年采访中的重要事件以及报海生活中 的其他事情。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