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7/20231113174058737.jpg)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声音
ISBN: 9787554612743
“献身”与“逃生” 当巨大的洪水咆哮而来的关键时刻,江苏省滨海县通 榆镇沿河村54岁的农民王立珊,为保护全村千亩稻田不被 洪水淹没,勇堵涵洞光荣献身。广东省某市市委组织部副 部长兼市人事局局长黄某,在洪水来临时,携带家眷,登 上公家的面包车逃生。人们说,王立珊虽然死了,但在人 们心目中他还活着;黄某虽然还活着,但他在人们心目中 已经死了。 这种评价何等好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敢 于献身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不怕难,不怕险,不怕死, 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 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比如农民王立珊。 而黄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置人民的生命 财产于不顾,携眷逃生,道德沦丧,有多少人在指他的脊 梁骨啊!如黄某之流,虽然当上了这个“长”那个“长” ,但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不见“长”,灵魂深处太 肮脏,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 “献身”和“逃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道 德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者,光荣伟大 ;为个人利益逃生者,渺小可耻! 原载《中国市容报》1998年8月19日三版 “济贫”莫“挤贫” 眼下,不少地方的领导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济贫” 工作。有的发动机关干部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村庄的失 学少年重返学校;有的增加拨款数额,用于改善贫困地区 的交通、供电、通信等条件;还有的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 村庄蹲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 经济收入。这些“济贫”的做法,受到贫困地区群众的欢 迎。 但是,有些地方的少数人,不是满腔热情地“济贫” ,而是挖空心思地“挤贫”。某地区报社有一个记者到一 贫困村去采访,硬要村干部登广告,村干部面带难色地说 :“我村是县民政局的‘济贫’对象,哪里有钱登广告啊 !再说村里没办工厂,实在没啥内容可登。”这个记者“ 灵机一动”地说:“你们不是贫困村吗?把你们贫困的程 度写写登出来,以增加‘贫困的知名度’,呼吁社会各界 都来扶持你们,这不是很好的广告内容吗?再说给你们登 广告收费优惠。”记者步步紧逼,村干部无奈,只好用县 民政局刚刚拨给的2500元扶贫款登了一条广告。 我为这个记者的做法感到气愤。作为新闻记者,应该 关心群众的疾苦,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呼声和 要求,无偿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搞好脱贫致富的宣传报 道,而这个记者放着这些工作不做,为了拉广告,拿回扣 ,硬是在患了“贫血症”的农民身上“挤血”,这实在有 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这种“挤贫”的做法,不少地方都有。如一些地方举 办名目繁多的“节”“会”等活动,也都跑到贫困地区去 拉赞助或搞摊派,农民对此很不满意。这些侵犯农民利益 的事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各级领导和我们的机关工作人 员,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记在心头,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