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史(1934-1936青少年图文版)

红军长征史(1934-1936青少年图文版)
作者: 张树军/杨婷 / 万平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红军长征史(1934-1936青少年图文版)
ISBN: 9787547042304

作者简介

张树军,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曾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 杨婷,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

内容简介

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军事“ 围剿” 重兵“围剿”根据地 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 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 ,自任总司令,对各个革命 根据地发起规模最大的一次 “围剿”。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 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他 集中50万兵力,亲自坐镇南 昌指挥。这次“围剿”,蒋介 石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 的新战略,并在经济上对苏 区严密封锁,企图彻底消灭 红军,摧毁各个革命根据地 。 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已 经发展到8万多人,如果采 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打破敌 人的第五次“围剿”仍然是可 能的。可是,在这严峻的局 势面前,以博古为首的中共 临时中央却犯了“左”倾冒险 主义错误,实行错误的军事 指导。 李德独断专权 1933年10月初,共产国 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 海来到中央苏区。中共临时 中央的负责人博古对李德十 分依赖和支持,完全剥夺了 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由 李德的独断专权取代了军委 的集体领导,把反“围剿”的 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李德 。但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 ,根本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 的具体特点。他抛弃了红军 多年血战取得的成功经验, 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 全线出击,“短促突击”,“ 两个拳头作战”,企图实现“ 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 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 之间,陷于被动地位,常常 吃败仗。这本来都是李德的 主观主义瞎指挥造成的,可 是他却动不动就训斥处分别 人,不断发脾气骂人,根本 听不得反对意见。 黎川失守 1933年9月25日,国民党 军队3个师向黎川发动进攻 。黎川位于闽赣交界地区,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红 军闽赣军区防守黎川的兵力 只有一支70人的教导队和一 些游击队,力量很薄弱。军 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 建议红军主力在黎川东北一 带集结,从侧翼打击敌军, 不能死守黎川。毛泽东也认 为应该放弃黎川,诱敌深入 到建宁、泰宁地区,集中红 军主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 军。 可是,正确的建议没有 被采纳,“左”倾冒险主义领 导者下命令死守黎川,不能 丢失一寸土地。敌我力量太 过悬殊,萧劲光不得已带领 部队撤出黎川城。9月28日 ,国民党军队占领黎川,并 加紧构筑工事,企图迅速完 成堡垒封锁线。 博古、李德对于黎川失 守非常震怒,根本不考虑具 体的敌情,一味命令红一方 面军冒险进攻,收复黎川。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从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 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多次战 斗,不但未能收复黎川,反 而使部队遭受很大的伤亡。 第五次反“围剿”初期作 战失利了。博古、李德没有 认真吸取教训,却对提出不 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无情的打 击。萧劲光首当其冲,被关 押起来,由最高临时军事裁 判法庭进行公审,开除党籍 和军籍,判5年徒刑。还有 人主张判萧劲光死刑,在毛 泽东、王稼祥等的坚决反对 下,萧劲光才保住了性命。 错失“福建事变”的良机 1933年11月20日,以陈 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为首 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 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 分反对蒋介石的势力,在福 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国民党 政府决裂。蒋介石从“围剿” 中央苏区的兵力中抽调11个 师,与江浙一带的部队编成 “人闽军”,由蒋鼎文率领, 前去镇压第十九路军,而对 中央苏区暂时采取守势。这 样,中央苏区的东、北面压 力大为减轻。 此时的形势对红军非常 有利。周恩来、张闻天、毛 泽东都建议红军趁机阻击蒋 介石的“人闽军”,与第十九 路军相互配合,将战略防御 转变为战略进攻。但是,以 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 根本不懂得建立统一战线的 重要性,他们拒绝采纳正确 的建议,认为第十九路军的 行动是“欺骗群众”,不肯与 之军事配合。结果,福建人 民政府孤立无援,难以支撑 ,在蒋介石的军事打击和分 化下很快失败。蒋介石又可 以腾出手全力进攻中央苏区 ,红军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 。朱德后来回忆,“在五次 反‘围剿’中最大的关键就在 这里,实在太可惜了”。 P1-4 向建党百年献礼、向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献礼 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