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湖畔/文化寿州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寿州双眸 陈立松 夸赞一个人有精气神,说这个人两眼炯炯有神。 江湖上夸一个人老到,说这个人眼里有水。一个城市 有没有眼睛,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城市是有眼睛的, 一个城市和人应该是一样,有一双传神的眼睛,这个 城市才有灵魂,才有灵气。 位于淮河岸边的**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是楚人 东徙的*后一座都城。3.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十 万人家共起居,小城始终被全长7147米的城墙包裹着 。2000多年来,寿州城一直充满灵性和无穷魅力,我 终于在她的双眸找到了答案。 瓦埠湖应该是寿州的左眼。它是安徽省淮河流域 *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东濒淮南、长丰,北 起寿县城附近的五里闸,南至邢铺,全长60公里,水 面*宽6000米,*窄处只有300米,湖区水面达156平 方公里,湖区内平均水深2—2.5米,蓄水量为2.2亿 立方米。瓦埠湖原是淝河下游河段,在沿河注入的部 位,**低陷,积水而成。清光绪《寿州志》载:“ (沿河)过庄墓桥西行,至瓦埠街下十五里注肥,其 南北滨悉卑下,每遇水涨,数十里皆成巨浸,殆《郦 注》所称‘水积为阳湖’者也。”瓦埠湖流域面积 4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3.99亿立方米,经东 淝河与淮河相通,是寿县境内*大的天然蓄水库。瓦 埠湖防汛时,她敞开胸怀接纳来自天上地面的流水, 让自己满目疮痍,无怨无悔;抗旱时,人们在她身边 凿沟开渠,提水灌溉,确保寿州大地生机勃勃。瓦埠 湖对于寿州不仅仅是奉献,她还孕育了博大的瓦埠湖 文化,为楚文化增辉。 先说一说瓦埠湖的银鱼。我毫不夸张地说,世界 上没有哪一种鱼能像瓦埠湖银鱼那样,洁白晶莹玲珑 剔透近乎透明,形状优美。银鱼古称脍残、白小。杜 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诗句即指此鱼。它 富含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做炒菜 、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被皇家列为贡品,是馈 赠亲友的极好佳品。这种银鱼文化可以说是寿州** ,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企及的。 瓦埠湖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滋生了君子文化。 瓦埠镇,瓦埠湖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然而,2000 多年前,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葬于此,墓 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街为君子镇。县志载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 生,曾为单父宰。死于楚地,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 冈。传说在宋代,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 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街道上市风正,人心向善,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 君子里”三个大字。*令人振奋的是,1931年3月底 ,寿县瓦埠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 委领导下,组成皖北红*游击队,举行瓦埠暴动,29 *夜,暴动队伍齐集于瓦埠街东南里许之泰山庙。次 *晨,大队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竖起镰 刀、锤子大红旗,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后来,杨 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组织的地 主武装)1500余人前来*击暴动队伍。瓦埠暴动虽然 失败了,但是,它播撒下了寿县革命的火种。 瓦埠湖的秀水滋养了一批批仁人志士,方振武、 张树侯、方运炽、曹渊等。正是湖水的滋养,1923年 冬在瓦埠湖边的小甸集诞生了安徽**个*组织—— 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 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寿县*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 了基础。 寿州的右眼安丰塘也毫不逊色于她的左眼瓦埠湖 ,她为寿州添色。安丰塘古称芍陂,中国淮河流域古 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寿州西南30公里处。她俩像 一对孪生姐妹,隔晒网滩相望着。据载,安丰塘系春 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率民众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 年(前597—前591年),被誉为“天下**塘”。安 丰塘(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据《安徽通 志·水系稿》载,芍陂有三源:“一淠水,今湮塞; 一淝水,今失故道;一龙穴山水。”安丰塘承蓄淠史 杭充沛水源,居高临下,向西、北、东三个方向灌溉 田地,衔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淮上平原。蓄溉 关系考虑十分周到。它的创建,为后世大型水利工程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1988年,安丰塘被国务 院授予文化保护单位。 介绍歌颂安丰塘的诗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独 爱王安石的那首《送张公仪宰安丰》“楚客来时雁为 伴,归期只待春冰泮。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 梦乱。秘书一官聊**,安丰百里谁复叹。扬鞭去去 及芳时,寿酒千斛花烂漫”。还有现代寿州诗人春卉 歌咏安丰塘的一首诗我也喜欢,“古塘新水笼烟霞, 十里锦鳞戏浪花。喜看琼浆流到处,荒岗结出金银瓜 ”。一个是古人眼里的安丰塘,一个是盛世古塘的丰 稔景象。安丰塘畔的丰饶、富庶与风景尽人皆知,也 不用我赘述。我要说的是安丰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 延伸对寿州的影响。 2008年,寿县县***原副部长姚善荣先生在 ***刊物《文史知识》撰写《**循吏》,称安丰 塘“芍陂建成后,促进了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 展,这里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成为楚国继江汉 地区之外又一个经济中心,国力大为增强,为楚庄王 争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末 年,楚国丧失了江汉地区,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 成了楚国统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从楚考烈王( 前241年)迁都寿春起,芍陂所在的寿春成了这片地 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事重镇”。姚善荣先 生说,是孙叔敖开挖了安丰塘,寿春才被考烈王和春 申君定为楚国*后的都城。它确立了寿春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无**偶,2014年,作家赵阳在《淠河》发表《 寿州三题》。“安丰塘属全国灌溉保证率*高的自流 灌区,而灌区保证率*高的农田,也正是寿丰干渠下 这片土地。”赵阳先生引经据典称,“……《晋书· 食货志》载:帝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 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三国魏芳始年间 (240—246),邓艾屯田安丰塘畔,凿大香渠,引水 直达寿春城壕,一方面扩大安丰塘灌溉面积,做到境 内丰给,另一方面增加漕运效益”。赵阳先生还搬出 《三国志·邓艾传》来佐证“每东南有事,大*兴众 ,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瓦埠湖、安丰塘作为寿州双眸,像两颗璀璨明珠 镶嵌在寿州大地上,可谓相互生辉。如果说瓦埠湖的 包容、奉献成就了寿州的君子文化,那么,安丰塘的 吐故纳新、德泽千里也铸造了寿州的廉政文化。这也 验证了先贤老子的那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 争。寿州有如此双眸,焉能不兴? P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