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简史
作者简介
马克·莱文森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经济与商业类写作和演讲,擅长把握经济、贸易、国际金融等方向的话题,在很多国家做过学术与商业演讲。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已出版的著作有《集装箱改变世界》。
内容简介
1764年,一个叫彼得· 哈森克勒费尔(Peter Hasenclever)的商人乘 船从伦敦来到北美。他刚 刚下船,就立即在新泽西 北部的山区开启了一次非 同寻常的商业冒险。哈森 克勒费尔见多识广,是个 标准的全球主义者。他于 1716年出生在德国的莱 茵兰,似乎精通德语、法 语、西班牙语和英语。年 轻时,他在钢铁厂做过工 ,还曾为德国纺织厂采购 羊毛,然后将制成的纺织 品远销到俄罗斯、法国等 地。后来,他在葡萄牙和 西班牙成立贸易商行,并 对国王腓特烈大帝提出让 普鲁士实现工业化的建议 。1763年,功成名就、 腰缠万贯的他来到伦敦— —一个快速发展的跨大西 洋帝国的中心——向英国 议会支付了70英镑后取得 了英国公民的身份,并由 此获得了在殖民地投资的 权利。随后,他着手实现 自己的创业梦想,开办了 一家合伙企业,为当时世 界上最大的工业体—英国 皇家海军的造船厂——供 应产于美洲的铁。 哈森克勒费尔和他的 合伙人之前都没有去过美 洲。单从地图上看,他们 在新泽西殖民地获得的铁 矿位置非常理想,距离繁 忙的纽约港不过二三十英 里。但哈森克勒费尔横渡 大西洋后才发现,铁矿须 从遍布岩石、树木丛生的 半山坡向下开采,而这片 山谷十分陡峭、与世隔绝 ,其他移民都避而远之。 铁矿石(一堆混在一起的 泥土、石头和铁)必须先 用镐头和铁锹挖出,然后 装上牛车,运到数英里外 的河边的钢铁厂,附近水 流强劲的冲击力足以使水 车运转。钢铁厂的碎矿机 可以粉碎铁矿石,鼓风炉 将铁从毫无价值的铁渣中 分离出来。工人们忍受着 炉床或炉子的高温,辛苦 地将铁熔化,并敲打成一 根根长14英尺、剖面边长 2英寸的铁条。一些锻铁 条会被再次熔化,工人把 碎木炭敲打进铁水,制造 出碳钢。这些铁条和钢条 会被卖到附近的村庄,大 多卖给打造马蹄铁和火钩 的铁匠,但真正的利润来 自与英国造船厂的贸易。 当时的国际商人大多是在 国外货物运达目的地后才 开始寻找买家,哈森克勒 费尔和他们不同,他早已 规划了一条远程供应链— —稳定且可靠地为皇家海 军供应对制造军舰至关重 要的金属。顺便还有个好 处,英国的新泽西殖民地 将繁荣起来,哈森克勒费 尔本人也会作为英国经济 精英群体中的一员得到认 可。 然而,拉马波山没有 将铁矿石从矿区运到钢铁 厂的道路或桥梁,哈森克 勒费尔的合伙企业美洲公 司只能自己建桥修路。英 国殖民者宁愿务农,也不 愿背井离乡从事既危险又 辛苦的炼制钢铁的工作。 美洲公司只得花重金从德 国引进经验丰富的石匠和 钢铁工人,支付他们的旅 费以换取约定年限的服务 。这个公司利用英国投资 者的资金收购了34平方英 里(1平方英里约合2.59 平方千米)的森林,以满 足自身对木材的巨大需求 ——木材将被制成木炭, 做鼓风炉的燃料,并将铁 炼成钢。随后,公司继续 说服投资人资助它修建水 坝和水库、开凿运河,以 保证水车运转。 但是,原始的运输状 况使整个项目步履维艰。 随着森林逐渐被砍伐,钢 铁厂与最近的可用森林之 间的距离逐年增加,需要 更多的道路和牛车把木材 运到工厂。成品铁条和钢 条必须以相同的方式从钢 铁厂运出,一次只能运出 一车。到了冬季,运河和 河流都结了冰,道路无法 通行。哈森克勒费尔哀叹 道:“美洲的铁原来这么 昂贵。”海运本身存在太 多不稳定因素,因而无法 确定将货物运至德特福德 和朴次茅斯的皇家造船厂 的时间。皇家海军显然不 信任这条不可靠的跨大西 洋供给线,因为美洲公司 既没有赚取任何利润,也 没有任何分红。伦敦的合 伙人很快就失去了耐心。 1768年,他们下令关掉 经营了4年的钢铁厂。哈 森克勒费尔需要偿还合伙 企业的债务,还险些被关 进债务人监狱。当铁矿再 次开凿后,他们只在附近 售卖钢铁。远程工业供应 链的概念已经萌生,但让 它成为现实的发展条件还 未出现。 P12-14 当形势变化越来越影响生活之际, 所有人都必须深思一个问题—— 全球化是否还会继续? 21世纪的难题,200年前就有伏笔, 了解全球化过去,看清未来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