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说节令
作者简介
郭梅,作家、评论家,浙江省非遗专家库专家,执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已出版《浙江女曲家研究》《杭州戏曲史》《我心如舟》《唐诗是不想告别的聚会》等40余种作品。 童涵冰,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杭州师范大学弘一法师?丰子恺研究中心颁发的丰子恺文艺奖银奖、铜奖,曾编译世界名著《红与黑》,有多篇作品在《文汇读书周报》《传记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并有4篇文章收录于《德情映青庐:名家故居逸事》《故园春仍在:名家故居逸事》两书中。
内容简介
南宋范成大在他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中写有“ 拈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形容的是吴地正月十五 包汤圆、炒稻壳的情景,诗人自己又在文后添注了一 笔,说以炒糯谷的方式来占卜,俗称“孛娄”,在北 方则被叫做“糯米花”。宋代以后,吴越民间就有正 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俗,即将糯谷放入锅中爆 炒,若谷米爆白则为吉兆。 后来,以“占稻色”占卜收成丰歉的习俗在一些 地方逐渐发生了变化,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 就有相关的描述。在广州地区,每年年末,人们都会 用烈火将糯谷爆开,这种做法被称为“炮谷”,而爆 开的糯粉还有别的用处——做成煎堆,俗称麻团、麻 球。将糯粉揉搓成大小相仿、形状可爱的圆球后,再 放入锅中煎炸,口中最好还不忘念上几遍“煎堆碌碌 ,金银满屋”,出锅后的食物可用于祭祀,亦能馈赠 亲友。 也许是因为雨露滋润禾苗壮吧,在这段因为雨水 而滋长出幸福与希望的时光里,与之相关的习俗也透 着丝丝温暖与爱意。 古时由于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生了病 却无法医治,于是一些地方有在雨水时让孩子拜干爹 的习俗,想借助干爹的福气让儿女健康成长;而女儿 女婿则要给岳父母送去缠着红带子的藤椅和罐罐肉, 以表达内心的感激与尊敬之情。此时长辈则回赠雨伞 ,寄寓为孩子的人生旅途遮风挡雨之意。 在川西民间,雨水这一天还有一项有意思的习俗 ——撞拜寄。在那一天的早晨,母亲会领着自家的孩 子等在街道的一边,当街对面第一个行人迎面走来的 时候,无论男女,母亲就会让自家孩子向对方磕头拜 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是干女儿,而此举的目的意在 保护儿女健康、快乐地长大。 除去这些颇具地域特色又带有时代特征且不乏温 情的习俗之外,“养生”也可谓是雨水节气重要的关 键词之一。《黄帝内经》上说,“春主肝”且“湿气 通于脾”。每年雨水时,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都 会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变得旺盛,而肝木易克脾土 ,稍不注意便会损脾伤胃;加之雨水渐多,湿气不断 加重,也会对脾胃造成负担。故而雨水节气,最应关 注脾胃的养护,南汤北粥虽体现了不同地域环境中人 们养生理念与方式的差异,却也可谓是殊途同归。唐 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说:“春时宜食粥。”在北方, 雨水时常以粥为主要食材进行食疗,莲子粥、淮山粥 、红枣粥、薏仁粥,不仅种类丰富、味道可口,且利 于疏肝理气、祛风除湿;不同于北方,在南方,尤其 是珠三角一带,人们多喜爱煲汤。煲炖鲜汤时,辅之 云苓、淮山、北芪、猴头菇等药材,亦可起到健脾利 湿、补脾养胃的功效。孙思邈在《干金方》中还记载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 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过旺,伤及脾 胃。P3-4 ......